gu903();你就是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只够到上京城吃一顿饭的。当天找不到恩主,你连晚上住宿的地方都没有。不过,幸好你遇到了我。“
赵小丁试探地问:“先生一路载我,费用几何”
对面那人豪夷地回答:“车费吗我要不收,或者收得少了,回头马车行会找我麻烦,说我恶意揽客这样吧,我照常收你30个铁钱。
不过,跟着我,你享福吧你。我这个人好吃,每顿非三个菜不动筷子,可我一个人又吃完了太多的菜,别人常跟我说浪费可耻。你来与我同行,我可以多吃几个花样。
这样吧,饭钱我就不跟你算了,你跟我同吃,帮我打扫盘底就行。“
“吃”赵小丁眼里闪动着激动的光芒:“俺就不怕吃东西,永和六年那阵子”
对面那人无心听赵小丁的唠叨,他右手一引,打断了赵小丁的话:“上车吧。”
这是一辆宽敞而高大的马车,它外表不很新,一幅历经沧桑、踏遍千山万水的形象,但里面装载四位乘客也还绰有宽余,不必膝盖碰膝盖。
赵小丁随那人登上马车,感觉到马车轻轻一晃,发出一阵轻响,又立刻恢复了平衡。紧接着,马车又晃了几下,也是迅速的恢复平衡。听声音判断,车顶、车尾各坐上了一个护卫
如果赵小丁乘马车的经验丰富,他会发现这辆马车绝对非同凡响。马车发出的杂音不是那种令人牙酸支扭声,那是一种类似于拨动琴弦的悦耳钢丝声,这种声音说明马车的避震弹簧极佳。可赵小丁没那种经历,他的注意力全被车门口的管家吸引,这是一名身材高大的黑人,他站在门边为两人腿上盖上狐裘,复小心地关上车门。
随着一声呼喝,马车开动了。赵小丁心中升起了重重疑虑。
黑人两年前,外相马努尔的船队航海归来,带回了第一批黑人壮汉。这些黑人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三山依靠他们迅速建立了一个黑人重甲步兵营。据说他们力能举马,负重奔跑速度尤其快。
而后,拿淘汰下来的黑人当侍卫,那那些黑人妇女当侍女,迅速成为一种三山时尚。不过,在汉王严加控制黑人输入数量、分配走向的背景下,有能力用上黑人侍卫的,都有军方背景,常常为现役贵族。
面前的这个人是个什么身份
刚才发生的事件一幕幕从赵小丁眼前掠过,忽然,画面中止,赵小丁认为,他发现了秘密。
这辆马车没有徽章
当然,它也没有挂流苏,挂缨络所有三山正流行的身份标志,这辆车都没有。
三山特别强调家国意识,即使贩夫走卒,一旦发达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找专业设计师设计家徽。而普通人出行,一般爱用双轮马车,一个人驾上走,既无骑马之累,又享受快捷之乐。可眼前这个人,驾四轮马车,带两名护卫一个管家出行,马车上却无一枚徽章,难怪他上车前总感觉到怪异。
对方在隐瞒什么
难道是叛逆出逃罪臣流放或者,微服的王侯
这一天是公元353年4月22日,谷雨过后的第三天,阴历三月三日。同一天,还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是,不过,当事人并不知道他们的作为将流芳百世。
阴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宴会于会稽山的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四十二位知名文人墨客、名流高士,沿溪而坐,然后由书童将斟满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下来,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来,则要罚酒三杯。
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古人把诗汇集起来,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此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性,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马车驶过一块麦野,微风轻拂,阳光明媚。谷雨过后,新出土的麦苗透着自然气息,令人精神一振。偶尔,马车驶入参天古树林中,雨后的木材散发着浓浓松香,令人赏心悦目。
汉国自立国以来,一直坚持禁伐令,很多树木被认定为军事木材,砍伐这样的树木是重罪。除农口有特令准许平整土地外,其余地方都被古木森林覆盖,连国道都穿行于其中。
由于汉国建房多采用石料与水泥,烧饭采用煤炭,所以在严苛的刑罚下禁伐令得以顺利执行,否则,即使刑罚再严苛,这样的民生禁令也执行不下去。
现在,林中行驶的马车似乎在检阅禁伐令的成果不,是享受,享受禁伐令带来的口园快乐。
“你不是汉国原民吧,”对面那人温和地笑着,举起一个铁壶发出邀请:“这是扬州新茶,来点”
“不了,大人。”明白对方身份非同小可,赵小丁马上言语谨慎起来,他小心地回答:“我三年前从扬州来的,大人怎么看出我不是原民”
对方没有反对“大人”的称呼,他微微一笑,说:“规则,汉国原民身上都有一股味道,隔老远都能闻得出来,那是担心触犯规据的味道。这种味道,你身上很淡,所以你不是生自辽东。”
味道,这个词应该叫做“气质”,这是不久前才诞生的新词。
生自辽东的汉国居民身上果然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三山以外的百姓是两年前才正式获得国民身份的,他们过去是鲜卑人的奴隶和食物,现在虽归三山管辖,但处事小心,唯恐失去现在的地位。
而三山本土居民这些最早追随汉王的逃奴,身上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傲气,他们不是规则的实行者,而是疯狂的规则维护者。他们用这种举动教训后来者,以此将自己与“新国民”区分开来。
以上两种人都被称为“汉国原民”。即使赵小丁接触的人层次不高,他也能感觉到这些“原民”的异类。
汉王在各种场合曾反复强调,是严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使三山强大起来,谁破坏规则,就是破坏百姓对生活的预期。所以,在汉国原民身上,都有一种对现有规则的偏执,他处处能感觉到这种偏执。
赵小丁对汉王的话也感同身受,因为他对未来也充满期待,但那些规划都是在现有规则之下做出的,没有了现有规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