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3(1 / 2)

五胡烽火录 赤虎 2298 字 2023-09-30

可是现在不行,现在,赵小丁囊空如洗。

温汤城不愧是举世闻名的吞金兽。

赵小丁常听人说起温汤城的美丽、温汤城的建筑群、温汤城的喷泉池、温汤城的奇花异草、美食美味。

待在三山久了,商人之间每次都相互谈论这个话题,好像你生为汉人,不去一次温汤城,简直连做花做草、做牛做马都上不了品级。

“不是良种”商人们这样评价没去过温汤城的一切东西。

于是,便有了赵小丁这次游览。

可赵小丁毕竟还是小本商人,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使三山投资最小的商业。本小自然利薄,即使积蓄数年,他能有多少钱

不虚此行,但钱包虚了这是赵小丁对此次游览的感觉。在城中,他没能经受住种种诱惑,该吃的都吃了,该喝的都喝了,该看的都看了,该玩的都玩了。现在,他钱包里只剩下一个银币。

这个春天该干什么赵小丁满脑子都是问号。如果在这个春季里,他挣不到一笔钱,那么今年冬天就无法进行再生产了。虽然人之一生,能够玩一次温汤城也算不付今生,可失去了再生产的资金,赵小丁只好再去打工卖力气了。

不过,那些都是远忧,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拿这最后一个银币雇一辆马车。

赵小丁伸手在口袋里玩弄那个银币,正沉思间,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要走吗我的马车还有一个空位,你打算去哪里”

第三卷荒诞时代第154章

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他唇上留着两搬小胡,两个眼睛炯炯有神,目光中透出绝对的自信,脸上还带着一付标准的推销员笑容

如果此时,有玩过太阁游戏的人在,他一定会发现眼前这男子的打扮像极了太阁中的羽柴秀吉。如果这个玩家还是个粪青,他一定会指责这个男人“哈日”。

可遗憾的是,羽柴秀吉他“哈晋”,他的那副打扮正是魏晋时代最时髦的打扮。正是魏晋时代渡海的那群华夏苗裔,让倭人都晓得了什么是时髦。

这是魏晋高雅的士子打扮,一般人身份不够,还没资格作如此扮相。

笑容最近,这副推销员笑容在三山很流行,据说是传自于汉王殿下,是标准的商人之笑。赵小丁也曾花钱到培训班学过,所以他知道这副微笑意味着什么

大商人能够把这付微笑做得如此完美,甚至比他的老师还完美,一定是早期追随汉王的人,这些人现在都己成为了巨商,贵族。

“车费多少”赵小丁反问。

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一上一下地抛着那枚仅剩的银币:“我全部财产只剩下这枚银币。我还打算去上京,这钱要花到我找见新工作为止。够吗”

对面那男人上下打量了一下赵小丁,又抬头望了望他背后的温汤城,而后温暖地笑了:“温汤城的花销可不低呀没有五个金币出不了温汤城你还剩一个银币这钱要花个十天半月的,不够,上京城的花销不比温汤城低。”

五个金币恰好是赵小丁的全部财产,这笔钱相当于50两银子,在三山可买一套住宅,另外加上十亩地,足够维持温饱生活。可这笔钱只够在温汤城花两天,刚好是最低游览标准

这里所说的“上京城”,其实就是原来西汉的襄平城,也就是鲜卑人所称的龙城。

慕容鲜卑退出辽东平原后,汉国重新规划了辽东,并恢复各郡的一些西汉故称,而有一些不起眼的城池则被全面改名,比如,玄菟郡郡治所在曾是“高句丽侯城”,现在改名为“沈阳城”。而“高句丽侯城”的卫城西盖马城,则被称为“抚顺城”。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龙城。高翼恢复了龙城“襄平”的旧称,但由于龙城位于平原中心,面前一条大河横穿辽河平原直通辽北,水陆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有利于防守与巩固整个辽河平原,在首相财相黄朝宗的建议下,汉国随后决定将新都城搬迁至龙城。并大兴土木建设新都。故而在百姓的嘴里,襄平城又被称为“上京城”。

但由于辽河冬季结冰,整个辽东在冬季又会被白雪覆盖,使得襄平城水陆交通出现季节性断绝,导致政府行政能力降低,为此,汉王心里也放不下汉国的龙兴之地三山城。一年当中,他冬春秋三季都在三山办公,故而三山王宫又被称做“冬宫”,而襄平城王宫也称“夏宫”。

与温汤城一样,草创阶段的上京城也是座纯粹的消费城市,但与温汤城不同的是,在上京城找工作不需要太多知识,有一把子力气就行。大不了去杠包修城墙,也能挣到足够温饱的花销。

对面这男人显然低估了赵小丁的吃苦酎劳,他以为能来温汤城游览的人,不会愿意干力气活,所以,想靠一个银币在上京城住宿吃饭,显然低估了上京城的物价水平。

“这”但对这个误解,赵小丁不愿解释,他含糊地说:“我的恩主在上京城,我只要找到他”“恩主”是汉国最近流行起来的一种说法,因为三山采用完全不同于各国“封建制”。在封建制下,领主对属民有“庇护”责任,他们有义务保护好的自己纳税人,然后,才有资格收取领民赋税,享受领民供奉。

而另一方面,领民在遭遇治安问题、法律问题、财政问题、继承权问题等等,或在外地遭遇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也理所当然地寻求“领主的公正”这是领民该享受的权力,由不得领主拿了钱还“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间”。

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纳税人意识”,它伴随封建制度,自然而然来到三山。当然,它也被认为是“万恶”的。

在这儿,赵小丁所说的“恩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主,而是那位最初招募他的三山商人。“恩主”意识在三山流行,民众之间也免不得沾染上了一些风尚。

比如,三山商人从外地雇佣劳力,并为他们进入三山作保,无形中就以“恩主”自诩。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首先雇佣自己曾雇过的人。

而进入三山的那些外来劳力,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围拢在原雇主身边,寻求原雇主的一些法律、财政上的支持。当然,为了获得这份支持,他们逢年过节免不了四时孝敬。

这情形有点类似于东晋的门阁制度,但更类似于后世日本的财阁制度,因为他们不是以姓氏而是以钱财、雇佣关系等等,聚集在一起的商业团体。

赵小丁提起“恩主”,是想显示自己有能力在上京城生存,对方听到这里,笑了:“我正准备去上京城,看你站这儿很久了,几辆邮车过去你都没走,我想,你也许需要帮助果然。

坐驿车去上京城要花三天,车费30个铁钱。路上还有九顿饭,每顿饭至少花5个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