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比起投降,更多的满洲官员则是望风而逃。
紫禁城,
震动了。
忙着土地改革的雍正第一时间就召见的群臣,问对策。
他的兵部尚书吓得瑟瑟发抖,却还是跪在地上,告诉他,大清,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攻击到两百丈高空的浮空船。
“……也许,当年的红衣大炮可以,但,但是……”
兵部尚书瑟瑟发抖,却还是坚持把话讲完了。老实说,他还很怕这位活阎王把他给砍了。
满朝文武都以为,雍正会发火,但是,出乎意料,雍正没有。
雍正比所有人都明白,现在发火,一点用处都没有。
放在雍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留在京师,然后投降,另外一条,就是出逃。
按照雍正的本意,他根本就不想逃,因此他知道,逃也没有用。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儿子竟然这么蠢!
是的,这个时候才二十二岁的爱新觉罗·弘历实在是太年轻了,虽然在年贵妃所出的皇阿哥福慧出事之后,在弘昼荒唐的情况下,他已经是大清默认的太子了,但是,他还是经验不足。
所以,这一天晚上,他利用自己身为隐形储君的能量,给雍正服用了酸枣仁白百合的安神汤,然后,把雍正扛上了御辇。
就这样,整整十二万人,从顺贞门逃出了紫禁城,往西安方向而去,把北京,和北京城内包括一部分王公大臣在内的近百万旗人抛在了身后。
大概,整个爱新觉罗家族里得到消息最晚,可身份最“高贵”的,便是雍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允桢。
他名义上是奉命守皇陵,其实却是被圈禁在此。也因为皇陵的特殊性,使得当他看到天上的浮空船队的时候,已经大势已定。
允桢本来想自尽,以免羞辱,但是,他的次子弘明却在这个时候赶到,告诉他,现在,宋人那边需要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出面献降书。
允桢一挑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样,京师上百万的旗人才能保全!”
不然,只怕这些旗人会被屠杀殆尽!
就跟,当初旗人在扬州和嘉定做的那样。
允桢当时就愣了愣。
他捏着拳头,额头青筋暴起,最后,只能颓丧地低了头,远远地对着景陵方向,康熙棺椁所在三跪九叩之后,大笑出门。
时隔多年,允桢再度披上了郡王袍服,执行他出了清西陵之后的第一个,也许是最后一个r任务——
代表爱新觉罗家族,
代表满清,
投降。
第341章
满清投降了,允桢被册封为辽东郡公也不能减少满人家庭的忐忑不安。他们生怕对方的官员看上了他们的家业,就跟当初他们入关的时候,把当时住在内城的汉人全部驱逐出内城一样。
当年的汉人家庭哭爹喊娘,一派凄惶,如今也轮到他们惴惴不安了,就怕落到当初的汉人一样的悲惨境地。
就连允桢也是如此认定的。
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的官员只是过来打了个转儿,然后就告诉他们,以前怎么着,现在就怎么着。宋人不会要他们的房舍祖宅,让他们(满人)安心在北京城内城住着,他们的陛下已经把朝廷定在了圆明园。只是这丰台大营等各处的兵营都要解散了,留在那里的兵丁,最近也会回家。
表面上是对满人的仁慈,其实不过是以仁慈之名,把满人圈在了北京城的内城而已。允桢看出了这里面的关窍,可是看出了又如何?看着喜极而泣、认为自己保住了身家性命的众多旗人,允桢也只能沉默。
果然,不久之后,第二道诏令也下来了:
《赋税令疏议》。
按照这条《赋税令疏议》的相关条令,京畿一带,开始分田地。家庭人均田地面积超过一百五十亩的、家庭拥有土地超过一万亩的,都必须交出多余的部分。当然,如果你舍不得田地,认为这是祖业,不能放手,那么,等完成统计进行之后、分田之前,可以花钱粮去赎买,把自己的田地赎回来。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疏议之中说得很明白,这是为了查隐田隐户!不配合的,按照逆谋论处。
当然,统计结束之后,就是分田地。平民百姓,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能分到十亩,女人则能分到五亩。
日后,赋税之中的田赋,就按照亩产,十六取一。
除了田赋之外,无论男女,都要缴纳人头税,男人一年是三千六百文,女人减半。
赋税令疏议中,承认土地私有,也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田赋采取阶梯式收取:家庭人均田地面积不足一百五十亩的且家庭拥有土地不足一万亩的,田赋为十六取一;家庭人均田地面积超过一百五十亩却不足三百亩或者家庭拥有土地超过一万亩不足两万亩的,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超出的部分,田赋为八取一;家庭人均田地面积超过三百亩却不足四百五十亩或者家庭拥有土地超过两万亩不足三万亩的,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超出的部分,田赋为四取一;家庭人均田地面积超过四百五十亩却不足六百亩的,或者家庭拥有土地超过四万亩不足五万亩的,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田赋二取一;还超过前面的标准的,超过的部分,田赋为八成!
另外,律法之中强制规定,除了皇家,任何家族拥有的土地都不得超过三百万亩。
大概没有比这个时期的汉人更加逆来顺受的了,在满人还在犹豫的时候,那些汉人已经举行了家庭会议,确定了破财消灾的应对之策。
当然,为了多分一些田地,这段时间,汉人宗族分宗的,比比皆是。
第342章
宋人回返故土一事,真的是太顺利了,顺利到了何文秀和李东霖两个都不敢相信!虽然情感上觉得不敢置信,可是理智却在告诉他们,浮空船一出,在军事上,他们宋人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军事上占据优势,跟统治一个国家,这是两个概念。
何文秀也好,李东霖也罢,他们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这里面的难度,以及他们眼下的不足!
他们的人手,实在是太匮乏了!
没错,不是缺乏,而是匮乏!
就是把教坊司那些能写会算的女人都算上,还是不够!没错,要求还不是能吟诗作赋、出口成章那种高水平的,条件放宽到了能写会算,可是,还是不够。
而且,从统治的角度来说,何文秀也好,李东霖也罢,他们都不能接受那些几乎是半文盲的女人也成为官员!
能吟诗作赋的高级歌姬也就算了,那种半文盲的,绝对不行!
这就是东方文化之于西方文化在基础教育的难度上的不同了。西方的文字,更趋向于发音的字母排列,所以,入门容易,精通却难。可东方的文字,更多的是象形字和基于这个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光常用的就高达七八千,全部的汉字加起来,要翻个十倍呢!
这也导致了东方基础教育难度比西方大多了。
没有办法,何文秀和李东霖只能来找赵长卿。
光复华夏,不仅仅需要的是军事,还有文化和观念,需要扭转过来。而这一切的开始,需要从登基大典开始!
对此,赵长卿倒是没有意见。
何文秀和李东霖两个,都不是笨蛋,这种事情,交给他们也就是了。册封储君一事,也可以一并解决。
让赵长卿头痛的,则是何文秀和李东霖两个带来的一份文件,那就是北京城那边,有人拿出了万民伞,请愿书,要求赵长卿册封一个满族女子为皇妃,以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