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局一个碗》TXT全集下载_22(2 / 2)

gu903();自然不会逼着你们替朝廷铺路。”姜妍思量了好一会儿,自己否决了由朝廷向商人借贷的念头。没谁有财力能一人修齐全国的路,要是一个个地去贷也太过麻烦,叫文官知道还要嚷嚷着说是向商人借款没了脸面——况且她也没法说个可以确实还款的时间。

江眷眷先是松了口气,见她苦恼又提了一句:“其实要我们修倒也不是不行,但总得拿出些看得见的利益啊。姜妹妹,我也不怕与你说句真心话,工会建起来我们是高兴,可商人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确实的改变,还是叫许多人看不起,许多商人都心里犯嘀咕呢,此时吩咐着要咱们去修路,实在是做不到啊。”

“等等。”姜妍隐隐约约抓住了灵感的尾巴:“那要是修路就能确实地提高商人地位,叫百姓对你们心生敬佩呢?”

“怎么提?”江眷眷有些不信地笑了笑:“总不能修路就封官吧,那可就和买官没什么两样了,陛下不可能同意的。”在她心中,要提高地位就只有封官一条,但她可不会异想天开到觉得朱元璋会连这种原则性的东西都为修路更改的。

“不是封官。”姜妍抿着唇飞速转着自己的念头,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小学时校区内的逸夫楼,粲然一笑:“要是修路之后,把道路的冠名权一并给了你们呢?”

江眷眷愣了一下,有些不解:“冠名权?”

“郑国渠你是知道的吧,水渠是拿修建者郑国的名字命名的。若是你修了路,那这条路的名字也就属于你,你们不是想要提高名望吗,若是修的路多了,还可以为你们立碑在路上,写明你们修路者的姓名家世。”姜妍打量着江眷眷的神色,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他们对于名望的看重到底有没有达到会为此出钱修路的地步。

江眷眷久久地沉默着,然后神情有些严肃地问她:“陛下同意这个提议吗?要是真的能办到,我能将我家乡一带山区的路都包下来。”

第五十八章

徐达与常遇春的大军归朝,朱元璋摆出了与建国大宴一样的宴席。

从地方驻军先他们二人一步赶到的将军们,也跟在朱元璋身后聚在了城门口等待着归来的大军,贵女贵妇们则早早地打扮好了,等待在了宫中。

消息传来的前几天,许多亲人在军中的百姓便自发地发动起来,在京中各处悬挂起了迎接凯旋的条幅,各家各族更是为迎接英雄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宴会,酒楼酒馆皆是满人。一时之间,整个京师都热闹了起来。

姜妍没有去参加凯旋之宴,清早便与张茜道了别,去往商人工会,与没有资格参加凯旋宴会的商人们一道,去往他们举办的庆祝宴会了。游离在全国各地行商的商人们此番难得聚在京师,她不趁机与他们讨论看看就太可惜了。

乘了马车到了地方,姜妍便在许多人里看到了两位熟悉的,沈万三与江眷眷。二人在工会中地位都较高,各自有一小圈的熟人围作一团,见她到来连忙迎了上来。

“你竟真的没有去参加凯旋宴会。”江眷眷笑得眼眯成一弯新月,亲热地牵了她的手:“我把你要委托商人修路的想法都与大伙说了,有许多人动心想要知道具体事项的,你来与他们说说清楚吧。”

她体贴姜妍的心思,为了避免工会中全是男人叫姜妍尴尬,今日特意换了身水红色的长裙,还稍稍上了粉黛,煞是美艳动人,只她自身站在那里便有气场,旁人也都知晓她颇强势的性格,根本没人敢动歪心思,只一心讨教着她行商的心得。

只是这么一对比,矮她半个头,穿一身浅碧色的姜妍站在她身边就显得娇小柔弱了,倒让众人心中有些犯嘀咕——她是不是真能代表朝廷对他们进行许诺。

姜妍抿唇向商人们一笑,牵着江眷眷的手走到沈万三的旁边:“沈商人,你应该已经接到八八下发的旨意了吧。”她说再多也不如朱元璋一道旨意,因此她直接在信中将自己的想法写明了。朱元璋斟酌着也就同意了,他也不是迂腐的人,商人愿意用钱换名,替朝廷修路,双赢何乐不为?

只有看重脸面的文人才在这上面计较,与他们扯皮就实在耗心力时间了。朱元璋一思量直接就不与李善长、刘基商量了,既然他的旨意下下去,就断然没有收回来的道理,李善长与刘基也不会没脸色到与自己嚼舌根。

“是,昨日宫人已经将手谕送到了工会。”沈万三的神情越发恭敬,从前他们也只敢想一想从朝廷那里得到减免城门出入赋税的好处,哪里想得到有朝一日可以直接冠名道路甚至立碑一方——这可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甚至比官居一品还要荣耀,姜妍竟然真的让这事办成了。

“那你商会那边是否还有什么难处?”姜妍见沈万三话语中有未尽之意,顺着他的话问出了口。

“旁的倒也没有,只是......”沈万三犹豫了一下,然后压低了声音问:“这么做会不会得罪了朝官们怎么想,他们这些还要经营商铺,四处行商和大小官员打交道的却是受不了刻意刁难的。

他话落带些暗示地偏了偏头,示意工会中的商人大多都有这个担忧,也就只有江眷眷天不怕地不怕,听了这消息就美滋滋地要上手干了。

“这个你们不必烦恼,修路原本是工部的活,汤和对你们没有偏见,你们能帮他分忧,他倒该谢谢你们。”姜妍听是这个问题松了口气,她就怕是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考虑周全:“八八的手谕是提前下给你们的,让你们能有一段时间筹集资金备着修路。再过几日会另有一道旨意在朝上宣读,不会让朝中官员怨愤到你们身上去。”

她说着微顿了顿:“倒是让你们汇总一份章程至今没能提交上来,我本

来是想着你们自己内部先定了规矩,日后照章办事也免了旁人对你们的为难。”

沈万三讪笑了一下,他倒是想自己就定了章程,只是他到底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直接就代表其余商人总结了。况且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他也不能凭空捏造一份不合理的规章出来。

这次凯旋之宴,各地的大商人都到了京师,倒是能想办法讨论个结果了:“是我们的疏忽,一直没法凑齐各地的商人代表,这次姜姑娘也赏脸来了,宴罢刚好参谋着帮我们把章程定下来吧。”

有姜妍的参与,最后再让姜妍署上名,也就没人敢指着他们定下来的东西说不合理了。

姜妍踟蹰了一下,她倒是想参加,但是她与朱元璋商量好了,参加完商人的聚会就与朱元璋一起去皇宫的城墙上看准备好的烟火会,她也不愿意失约。

见她迟迟没有答应,沈万三连忙补充道:“其实基本的框架都已经定下来了,姜姑娘只要看看那些新到京都的商人们补充添加的条目合不合理,不会耗费太长时间的。”

“时间不会花太久?”姜妍咬了咬唇,点头道:“好吧,那我就去旁听看看,只是时间若是太长,我可能是要提前走的。”

沈万三松了口气,还想要再说什么,却被江眷眷抬手拦在了面前:“沈大老板,有什么话也别站在商会门口说啊。进去坐下,一边吃一边慢慢谈不好吗?”

“是了,是我考虑不周,姜姑娘里面请,宴席已经摆下了,各地的名吃都有,请你品尝。”沈万三刚刚皱起的眉舒展开来,展颜一笑:“虽说可能比不上宫中的精致,味道上应是不输的。”

姜妍微微勾了唇,宫中的食物可一点也不精致,朱元璋是个崇尚饱腹第一,不讲究味道的,她也是个偏好清淡素食的。两人在一块,一锅青菜豆腐汤改个名就叫翡翠白玉汤了,再配上两大碗白米饭几小碟酱菜,一餐也就打发了。

只不过这种事还是让人留些想象空间的好,姜妍顺着江眷眷的力道被她拉进了工会的宴会厅。

此时的皇宫中则是觥筹交错,洋溢着一片久别重逢的喜悦。朱元璋没有弄什么皇家排场的座次,就是一张巨大的圆桌摆在正中,周边围摆着几张小圆桌。他坐在大圆桌正对宫门的位置,桌上都是公、伯及各自妻子,小圆桌则坐着爵位官品稍低些的官员们。

这次宴会是武官的主场,徐达常遇春与邓愈冯胜勾肩搭背互相劝酒,李善长与刘基则都面有郁色,朱元璋吩咐他们想办法一年筹备出几十万大军的军粮,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他们也不敢在现在其乐融融的时候提出来,李善长勉力微笑举杯:“将军们在外辛苦了,风餐露宿不好受吧,回京了可得好好歇歇。”

徐达有些疑惑地举了酒杯,不太明白李善长敬酒为什么敬得这么勉强,满头雾水地满饮了杯中酒:“也多亏了李大人户部的支持,军粮调度得及时才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他不提军粮还好,一提李善长更觉得头疼,当下笑容也露不出来了,只垂着头看着自己杯中的酒液不说话。

徐达疑惑更甚,转脸望向朱元璋,朱元璋只向他摇了摇头示意没事,然后举着酒杯站起身:“将士们在外辛劳,夺回了朕的土地,安定了大明的天下,这一杯朕应该敬你们。”

其余人连忙一同陪着站起来,朱元璋却右手向下压了压示意让他们不必起身:“你们坐着听朕继续说。燕云十六州的功绩显著,可我们的征途还没有结束,将军们可不能就此懈怠了,文臣们也该趁着这段时间将心力投注于农事。文武合力,一年之后,大明的疆域必须完整。”

徐达等人立刻应了下来,李善长与刘基却是沉默不言,

朱元璋也没在意他们此时的态度,只是敬完了这杯酒向徐达道:“徐达,宴罢你与常遇春都到朕的御书房来。”

“陛下。”刘基在心中叹了口气,他与李善长总得有一个人表态的,现在不讲军粮筹备不出的事提出来,真到了大军出发的时候再说就真的误国误民了:“一年的时间,几十万大军的军粮,我与李大人实在力有未逮。”

朱元璋的笑容淡了下来,看向刘基:“有什么难处你不妨直接说出来,朕提的方案有错处你也可以指正,不必拿能力不足来敷衍朕。”

刘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脱了官帽托在了手上,直接跪地谢罪:“国朝初建,陛下减免了多地赋税,自己的衣食用度尚且不如民间富商,不能为陛下解忧实在是臣等的过错。”刘基缓了口气:“但是,国中壮年农户只有三百万,所产粮食户部只能收取两成,即便是朝官不要俸禄全部供应军中,一年所产的粮食也只够八十万大军两月之用。”

他抬起了头,与朱元璋对视上,言辞恳切:“陛下,两个月远征北漠,怕是连敌人的影子都寻不到啊。”

“朕知道。”朱元璋和缓了脸色,又看了一眼依然一言不发的李善长:“你们原本是计划着压榨商人来向朕交差吧。”

刘基悚然一惊,这确实是他们几个核心文官讨论出的结果,最后也由李善长拍板定了下来,朱元璋是如何知晓的?他猛地转头看向自己的几位同僚,思考着到底是谁向朱元璋告了密。

李善长更是背后发凉,满脸不可思议,除了刘基,能够参与讨论的可都是他濠州一派的文官,都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

朱元璋看了他们的表现微微皱了眉,他不过是顺着文官们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去推断罢了,怎么看形势,李善长倒像是真的结党了。他记下了刘基此次打量的几个人的名字,不露声色地道:“民户不足这一点,朕会想办法替你们解决,你们只着力改良农具和稻种就好,水渠修建朕已经让汤和去负责了。”

“汤和不是还有大量道路没有建设完吗?”

“这件事啊。”朱元璋笑了笑:“朕已经全权托付给了商人们,所以你们也不能再想着从他们那里掠夺了,他们现在可就在为国朝出力呢。”

第五十九章

朱元璋向刘基许诺了人力,刘基心中也稍微安了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无人耕种,他们农具改良得再精良也没有用处。

“刘基,你若没有其他问题了,就戴好你的官帽,坐回你的位置上。”朱元璋见刘基仍然跪在地上若有所思,不轻不重地提醒了一句。刘基的夫人连忙拉了拉刘基让他回神,刘基讪笑了一下,将官帽戴好,拱手道:“搅了宴席的气氛,还望陛下和各位将军恕罪。”

朱元璋说了句“无妨”表了态,还夸赞了他时刻不忘国事的精神,说话间眼神却是落在了李善长的身上,让李善长的脸色变得越发难看。

宴罢,朱元璋将徐达和常遇春唤到了御书房:“你们对北疆战事熟悉,你们认为夺回北疆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那要看陛下愿意给我们多少人了。”常遇春有些混不吝地开口道,没得朱元璋的允许便想直接就着旁边的椅子坐下,被徐达一把拉住:“你也太无礼了。”

“没事,常遇春的性子我了解,咱们自己人一块说话,别搞那些虚的。”朱元璋摆摆手示意没事,比起和文官在一起的时候勾心斗角地费心力,他宁愿和行事直率的武官们一处说话:“坐下慢慢说吧。”

常遇春闻言嘿嘿一笑,反握住徐达的手臂把他先摁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听见没,别学了文人文绉绉烦人的那一套。”

徐达有些无奈,他的谨慎小心是刻入骨子里的,不过他也没就着这事与常遇春在口舌上多争辩,而是转脸看向朱元璋:“我观方才刘基与李善长他们的态度,陛下怕是拨不出太多兵力给我们北伐,要是兵力总数不达到八十万,战事可能得拖延到三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