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大明王朝的奸臣排行榜,那严嵩必定名列前茅。这位权臣独揽朝政长达二十余年,不仅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还残忍地杀害忠臣,权势之大,几乎能只手遮天。然而,随着其子严世蕃被斩首示众,严嵩及其子孙最终沦为平民,他那祸国殃民的官场生涯也就此画上句号。或许,严嵩对嘉靖帝来说只是一颗弃车保帅的棋子。他的崛起是嘉靖时代的一种必然选择,而这一切都源于嘉靖帝的政治策略。从这个角度看,严嵩更像是嘉靖帝手中的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严嵩,生于1480年,卒于1565年,其祖籍为江西。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屡次落榜的穷秀才。严嵩自幼聪慧过人,年少时便能吟诗答对。他在九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学;十九岁时又成功考取举人;二十五岁更是高中进士,名列二甲第二名,并被选为庶吉士。
严嵩刚进入翰林院没多久,便崭露头角,其出众才华得到众多士大夫的赞赏。正德二年(1507年),严嵩获授翰林院编修一职,但没过多久,他却以身体欠佳为由辞官还乡。自此以后,严嵩在汾阳县的灵山隐居读书,一待便是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间,他过着相对贫寒且平静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曾感叹道:“久抱沉疾,既不能从事于世务,又弗能理故业,徒以病躯仰食官禄,非所宜也!”于是他决定归乡养病,学习种田之法。这段时间,严嵩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而此时的朝廷正处于大宦官刘瑾专权时期。
刘瑾执政时,许多忠良之士遭受残酷迫害。刘瑾倒台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严嵩得以重回朝廷并恢复官职。在嘉靖帝统治时期,翰林院学士夏言因为在一场关于皇统的重要争论中表现出色,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并因此得到了晋升。他成为了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傅,还被封为少师。严嵩见此情形,极力讨好夏言。考虑到两人是同乡关系,而且严嵩口才极佳,最终成功获得了夏言的推荐,从此仕途一帆风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担任礼部尚书。由于嘉靖帝非常重视礼仪,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显得尤为重要。严嵩利用这一机会与嘉靖帝频繁接触。然而,此后的嘉靖帝逐渐丧失了让明朝强大起来的决心,沉迷于道教修仙,一心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频繁在宫中举办斋醮活动,渴望早日成仙。
然而在这种场合中,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点燃献给上天的青瓷,这被视为向天庭呈报祥瑞的象征。而严嵩在了解了嘉靖皇帝的特殊癖好之后,凭借其卓越的文采,精心撰写了一篇篇精美的青瓷,深深打动了嘉靖皇帝的心弦。这些青瓷不仅展现了严嵩的才华横溢,更体现了他对嘉靖皇帝的深入了解和迎合。
然而,夏言却对嘉靖皇帝沉迷于道教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他认为这种迷信的行为无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只会让皇帝陷入虚幻的世界中。因此,对于严嵩巴结讨好嘉靖皇帝的举动,夏言心生反感。他觉得严嵩的行为过于谄媚,与他作为一名正直官员的原则背道而驰。
严嵩曾多次试图拉拢夏言,甚至邀请他到府上做客。严嵩亲自登门送上请帖,希望能够与夏言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夏言对严嵩的邀请毫不客气地予以回绝。他不愿意参与这种阿谀奉承的活动,也不想与严嵩这样的人为伍。夏言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为权力和利益所动摇。严嵩并没有放弃,而是直接跪在门外朗读请帖。直到日落西山,夏言才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前往赴宴。然而,即使到了严嵩家中,夏言依然面露不悦之色。在宴会上,夏言只喝了几口汤便拂袖而去。这次羞辱让严嵩心中萌生了报复的念头。此后,热衷于修仙的嘉靖皇帝将沉香木制作的香叶赐给夏言和严嵩观赏。夏言认为这不符合礼法制度,坚决不肯佩戴;而严嵩则恰恰相反,欣然接受并佩戴起来。
他不但每逢上朝总是带着一脸谄媚的笑容,乃至还拿青纱罩住仪表庄重。在嘉靖的深邃目光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同昼夜分明。其对自身的忠诚倾向,皇帝洞若观火、一目了然。自此,严嵩凭借其独到的洞察与迎合,日益深得龙心。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夏言,眼见自己一手栽培的得力助手,非但不思回馈,反而以全是象牙,心中愤怒难平。遂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对严嵩的弹劾之路。然而,嘉靖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明里暗里皆对严嵩予以庇护。即便是最为敷衍的回应,在皇帝眼中也仿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备受赞誉。
一时间,严嵩的势力如日中天,遍布朝堂。他开始利用皇帝的宠幸,对夏言进行无端的指责与构陷。世宗一怒之下,将夏言贬谪,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世宗对严嵩委以重任后不久,便发现严嵩虽然在撰写青词方面才华出众,但对于国家治理和政务处理却表现得十分平庸,缺乏才能和见识。因此,世宗决定重新召回夏言,并让他的地位超越严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严嵩不得不收起自己的锐气,低头顺从,表现出极度谦卑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因为夏言掌握了严嵩之子严世藩贪污腐败的确凿证据,严嵩害怕这些事情会被公开曝光,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和家族利益。无奈之下,严嵩只能亲自带着儿子登门向夏言道歉求情,希望夏言能放过他们。
看到严嵩父子如此可怜的样子,夏言心中产生了怜悯之情,答应不将这件事公开,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夏言并没有意识到,严嵩表面上的温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杀机,时刻都在寻找机会,企图将夏言推向绝境。
时间来到了公元1544年,地处边疆的鞑靼人毫无预兆地对河套地区发动了一场凶猛的突袭。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夏言展现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臣风范,他迅速地向皇帝推荐了曾其这位将军,期望他能够挺身而出,抵御外敌。然而,皇帝最初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收回河套地区。
与此同时,严嵩心中充满了各种算计。他忧心忡忡,如果曾其成功赢得这场战争,那么夏言将会变得更加强势,而自己将如何与他抗衡呢?因此,严嵩全然不顾边境战事的紧迫性,指使仇栾去诬陷曾其,指控他虚报军情,贪污军饷,并与夏言有所勾结。严嵩甚至亲自出马,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声称夏言和曾其怀有不良企图。皇帝听信了严嵩的谗言,最终导致曾其被处死,夏言则被打入大牢。
然而,严嵩并未就此罢休。他继续散布谣言,称夏言辱骂皇帝。皇帝听闻后,怒不可遏,认为自己遭受了极大的侮辱。于是,在1548年的十月,皇帝毅然决然地下令将夏言斩首。夏言的亲戚们也几乎无一幸免,纷纷受到牵连。至此,严嵩已经68岁高龄,但他的阴谋得逞,使得夏言及其家族陷入绝境。
他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最终获胜,并成功地重新登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尽管仇栾曾协助严嵩除掉了夏言,但他并不甘心受严嵩的控制,因此暗中向嘉靖帝告发了严家父子的所作所为。嘉靖帝对这些事情非常重视,开始疏远严嵩。在历史的风起云涌中,严嵩的权力地位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他深陷绝望深渊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变故彻底改变了局面。仇栾,这个曾经是他政治敌人的重要人物,竟然在短短时间内病重身亡。这让严嵩感到无比震惊,因为他从未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仇栾的去世,他生前的行为也逐渐暴露出来。嘉靖帝终于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对仇栾的指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结果,那些曾让严嵩烦恼不堪的举报信不仅没有成为他的噩梦,反而成为了他与皇帝关系缓和的机会。
自那以后,严嵩在朝堂之上可谓是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他的地位稳如泰山,坚不可摧。任何想要对其权威发出质疑或挑战的声音都会被毫不留情地压制下去,根本无法掀起一丝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