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发生的事情,对天下而言,都是大事。皇帝准备驾临登州的消息不胫而走,反应最大的,莫过于商人了。每一次皇帝的出行,对他们而言,都是赚大钱的机会。天子出行,随行的人加起来怎么也有四五万,这么大一支队伍,单从长安吃到登州,就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消费。
要知道,皇帝每到一处,都会吸引无数人趋之若鹜,不管是地方乡绅还是平民百姓,乃至于临近州府的官员,就像是见了翔的苍蝇一样,玩了命的往近靠。这就导致皇帝的出行路线,就像是磁铁滚过铁粉路,滚一路吸引一路。只要能研究出皇帝行进的路线,嘿嘿嘿
谁都能在皇帝的出行活动中大赚一笔!
就在好多人都在为皇帝的这次出行欢呼的时候,消息还没有传递到登州。
真正的确定长孙母女平安以后,李承乾和李泰才赶回了造船厂。至于阎氏和齐氏的处置结果,则是闭门思过一个月。这是长孙亲自下的处罚,显然有到此为止、大事化小的意思。
经此一事,真正松了一口气的是李恪。很显然,皇后根本没有往死里整他的想法,否则的话,单论这一件事,莫说是他的王位,就是皇宫里杨妃的地位都有可能不保。毕竟,很多人都明白,后宫所有嫔妃的价值,在皇帝心目中都顶不过皇后一个,膝下所有的皇子加起来,也比不上太子和魏王两个人。
“郁闷啊,没有母后这件事的折腾,估计能全程看到造船的过程,如今一个月转瞬即逝,也不知道那里造船造的怎么样了!”
坐在缓慢行驶的马车上,李泰一脸的郁闷。
“这话你要是在母后面前说,保准儿会被敲,行了,下次发生一样的事情,你不还是会赶回来?既然不管多少次,你做出的选择都会是一样的,那就别抱怨了。”
长孙恢复健康、出了月子,小兕子也平安无事,最重要的是没有被孙思邈检查出有先天病症,这才是真正让李承乾舒心的。
对,没错,这个小丫头,还是叫“兕子”。李承乾打死也没想到,一句“现在是子时”,就给了长孙灵感,给小丫头取了一个“兕子”的小名。
兕者,犀牛也,给小丫头取这个名字,长孙是希望她能像犀牛一样壮实。由于是小名,倒也没那么多的讲究。古代人养孩子,都喜欢给孩子取一个贱名,比如“狗剩”、“二骡子”一类,主要是因为取个贱名好养活。莫说是百姓家,就是皇家,李泰也有“青雀”、李治也有“雉奴”这样的小名。
李承乾很是庆幸自己在出生的那一天,就被李渊赐名“承乾”,先是有了大名,不然的话,鬼知道那个时候的李世民夫妇,会给自己取什么小名。
鬼门关里走了一遭,李恪此时也觉得身心舒畅,见李承乾两个在斗嘴,就插话说:“你们啊,有斗嘴的时候不如抓紧赶路,特别是青雀,马车舒适是舒适,可是没有骑马快。你又不是不会,还是换为骑马吧!”
很有道理的分析,但是到了李泰这里就不行了。
听到李恪的话,李泰立刻躺在马车车厢里装死:“啊,不行,我受不住,才照顾了母后一个月,现在的我精疲力尽,没办法骑马啊”
听着李泰耍赖的声音,李承乾和李恪对视一笑,却只能各自摇头。
后面的马车上就搭载着苏媛、秀秀。阿史那三个,既然李泰没有先行一步的打算,李承乾也就不再骑马,也回到了马车上。
因为长孙成功出月子的原因,这一次李承乾他们三个会轮流把老婆带出来到造船厂这边玩儿。别看造船厂的选址荒僻,但事实上这里的沙滩完全不是登州能够比拟的。到了海边,不玩玩沙子怎么行?
慢赶路的情况下,从登州州府到造船厂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行。这么长的路程,补给自然是拖延了。可是为了保密性,李承乾觉得就算再远一点也不是问题。
抵达造船厂,反应最大的却是李承乾。
事实上,在船坞挖掘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就被迫回了州府,如今再见焕然一新的造船厂,有点“一别三日”的感觉。
就在海边,三条宽大够深的沟渠已经被开掘出来。这是船道,没了它船造好以后难道要抬着入海?
沿着沟渠往里走,差不多一里后,就是船坞了,此时的船坞,上方已经被厂房覆盖,出船的这一面,两扇大的过分的机关门此时正在打开状态,而厂房的棚顶,竟然也打开了。
“嘿嘿,皇兄,我设计的这棚顶和门如何?虽然机关有很大的磨损风险,但是只要勤检查、勤更换部件,就不是问题。繁琐是繁琐了一点,但是遇到大风大雨的日子,关闭就方便的多。平日阳光明媚,打开棚顶,就能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干活儿。”
李承乾点点头,拍了拍李泰的肩膀说:“好设计,在没有钢化玻璃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回头看了一眼张赟,李承乾指指东边说:“你先把太子妃她们送到海边玩一会儿,孤要参观一下造船厂。”
说完,李承乾就被兴奋的李泰拽着进了厂房。
开挖十几米深的船坞,如今已经被水泥覆盖,周边各处还有好多方形圆形的洞洞,用来搭建脚手架。就在这个深坑之中,一艘大船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中间了。
远远的看到这二位,阎立本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路猛跑了过来:“殿下,魏王,这里太危险,您二位想要看也成,可别把身子趴在护栏上面啊,下官看着都害怕!”
从善如流是好习惯,所以李承乾离开了护栏,看着厂房里忙碌的人影问:“现在三个船坞都施工了吗?近况如何?”
阎立本回答道:“回禀殿下,三个船坞并没有同时施工,而是递次施工。最先动工的是太子号舰船,太子号舰船搭建完成一个阶段以后,再对魏王号动工,最后是吴王号。这样虽然有点麻烦,但是,能最好的避免出现问题。就算出现了,在太子号这边出现的问题,到了后面两艘舰船,就能快速解决。
毕竟,您设计出来的图纸实在是前无古人,就算是传承几百年的造船世家,也没有见识过这么大的舰船。先不说龙骨的铺设,单单是船底,我们就返工了四次。”
听完阎立本的回答,李恪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船是最后一个建造而生气,反而有种捡了便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