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才女蔡文姬(2 / 2)

“哦,可是陈留张邈的弟弟张超张致远?”在看过了拜贴之后,柳氏这便有此一问。

“不错,正是此人,呵呵,他可是一能文能武的年轻有为之人,他来到了京城,不去别处,先来看我,倒是让我大感意外,也是备感荣幸呀。”蔡邕搂着下巴的胡须,很是得意的说着。

“嗯,他明天就来,可是明天不是你教学的日子吗?”柳氏听后先是点头,但接着又想起了明天原本订好的事情问着丈夫。

在这里要给各位看官提一件事情,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京城洛阳出了一件大事。在太学门口,立了一通石碑,内容是官方钦定的《六经》,作为天下读书人校订文字的范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一时之间,太学热闹非凡,每天来此观览摩写的人很多,车有上千辆,道路为之阻塞。石经的书写者,是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蔡邕。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前来向蔡邕请教学问的年轻学子就此排起了长队。

起初他总是有问必答,但毕竟年岁也越来越大了,最终在柳氏的建议之下,便是改成了几日一开课,不巧的明日正是开正课的日子。知道这些的柳氏方才有此一问。

“哎呀,母亲!授课什么时候不可以呀,张超千里迢迢的来了,第一个就要拜见的我的父亲,怎么好去推辞人家嘛。”听到母亲说起了明天授课的事情,似是要对张超的到来进行推诿,刚看过拜贴的蔡琰终于出声了。

“呵呵,琰儿说的及是,授课的事情可以推到后日吗?想必把情况说清楚也就是了,那些学子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嘛。”蔡邕继续的呵呵笑着。然后看了一眼女儿蔡琰又道:“对了,明日张致远来了,你也要出席做陪的,你们都是年轻人,或许会有很多的话题。在者他做的诗句我可是听过了,很是厉害,你也要讨教一二。”

“父亲,我是一个女子,怎好做陪。在说,他在厉害能有您厉害吗?”蔡琰似是撒着娇一般的拍了一记父亲的马屁。

被马屁拍的很舒服的蔡邕先是脸上大乐,接着就道:“不能这样说,每一个的特点不一样,父亲年纪大了,就做不出年轻人才有的那种豪迈之诗词来,所以你要学习。”

父亲一再强调之下,蔡琰便只好装做勉强般的样子答应了下来。实际上她早就想过了,这一次怎么样也要找机会见见这个张致远,他对此人的故事还真是听过不少呢。

流民城中买孤儿,说明了他有爱心的一面。

诗词做的好,说明有才德的一面。

战场上能杀敌,说明骨子里的男人血气。

打败黄巾军而不是赶尽杀绝,证明他并非是残暴之人。

这样一个男子若是在不见上一面,岂不是要遗憾吗?

只是蔡琰不知,蔡邕在看向她时,目光别有另一种意味。

或许普通人感觉不出来什么,可是做为有着史学家头衔的蔡邕确是十分的清楚,如今的朝廷己经腐朽了,外戚和宦官专权,致使有才德的人无法被重用。在加上经济上的不景气,黄巾贼的叛乱,长此以往的话,怕是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大乱的。

他己经五十一岁了,在当时那个年纪己经算是长者了。就算是死了也无妨,可是女儿呢?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根本不知道人心的险恶,如果不提早给予安排的话,以后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想这张超,少年便是出众,在加上有着一个当太守的哥哥,怎么说也应该有能力保护自己吧,如果有可能,把女儿嫁给此人,倒也是一不错的去处。

蔡邕竟然有了这般的想法,这事情若是让张超提前知道了,怕是连做梦都会笑醒的吧。

说服了女儿答应了明天一定要做陪之后,蔡邕这才放心的去往卧房。倒是留下了蔡琰座在那里,脸一阵阵发红。

她很想马上见到张超,但又怕见到此人之后会让自己失望,一时之间倒也是有些心情矛盾。

...... ......

一夜而过,在第二天一早的时候,王德按着之前筹划将一些礼品备了出来,并命人抬到了悦来居的后院之中让张超一观。

这些礼品中,有一些是陈留的特产,在京城不是太易买到的。还有一些则是贵重些的物品,表示着张超的孝敬之意。

按说第一次去老丈人家,那东西本就不能少拿的,所以在看到了这足足二十箱子重礼之后,张超也没有惊讶之意,只是大概一看后道:“不错,将他们都送到蔡府。”

有了命令,当即四十名张家军护卫就此将二十箱重礼抬起。以张超为首,赵云次之,八名锦衣卫一旁左右护卫着安全,一行人出了悦来居,直奔蔡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