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4(1 / 2)

智冠天下之军师 天豪 2365 字 2023-10-21

,见蛮王祝雄,令起蛮兵攻打益州、永昌,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节入羌,游说羌王姜昆,领军攻打秦川、天水一线,直逼雍州长安,此三路也;然后主公亲领大军攻打宛城,此四路也;还可命一员大将,领一大军,由汝南过淮河,经光州、平奉、义阳、枣阳、新野,直逼襄樊一地,此五路也。此五路大军并进,罗麟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司马懿接着道:“此外,丞相当修书于孙权,若其能成功攻取荆州,则请其发兵攻永安,答应事成后,表其为益州牧。若其攻下永安直捣巴蜀,则刘备势必大乱,我军取关中、占雍、凉、汉中为上策,刘备立可灭也。若孙权兵败,则我襄樊士兵顺势夺南郡,断其归路,则江东、荆州并归于丞相也,望丞相熟思之。”

殿中众人纷纷望着司马懿,各个都露出吃惊的神色。

司马懿一向韬光养晦,在曹操军中,并没有很大的作为,曹操收留他也是看中了他司马家的名声,就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位置就在文官的倒数第二位。

不过他的这一篇大论,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将当前的局势分析得淋漓尽致,就连荀彧,郭嘉也不得不对司马懿刮目相看。

曹操这时才发现司马懿的才华,仔细注视其一下后,顿感不喜,善于观人的他,对于司马懿这种奇特的相貌,自然不会太过于恭维,狼顾鹰视,一脸煞气就是对司马懿最好的评价,这种模样给人的感觉,往往都不会有好的印象。

不过曹操对司马懿恭敬的回答,还是满意的,大笑道:“仲达所言甚是,是操眼花了,如此大才居然放之不用,乃操之罪也,现命仲达为主薄。”

司马懿不动声色的上前拜道:“谢丞相赏识,懿一定竭尽所能为丞相办事。”

曹操微微皱了皱眉,怪异的望着司马懿,脑中不知道想些什么。

荀攸想了一会儿,反对道:“此计不可行也。”

曹操疑道:“为何”

荀攸闭目沉思许久,出言道:“此计太险,第一路、昔年辽东鲜卑三族集起十万精兵,攻打凉州,被罗麟用计几乎全数坑杀,逃回去者不过十几余骑,从此鲜卑族称罗麟为恶魔使者,要想他们出兵恐帕很难;第二路、数年前,罗麟领军南下深入南蛮腹地,大胜而回,南蛮诸族纷纷投降,以罗麟之智,决不可能留下南蛮这颗毒瘤;第三路、据探子来报,在前两年,罗麟曾亲自前往羌族,具体情况不知,不过依攸愚见与羌族结盟不失为良策;第四路、没有意见;第五路、万一刘备军谴一大将,出武关,由郏下过鹊尾坡占领新野、枣阳,掐断后路,那时这一路大军将会全军覆灭。”

司马懿反驳道:“鲜卑族称罗麟为恶魔使者,可见对其有着深仇,只要劝说得当,则必可成事,南蛮贪心无度,只要多给些金银即可,羌族与汉族,历代血仇,从武帝开始就不断攻打羌族,无论是大将李息,还是太守马援都给羌族带来了血的教训,只要这三路一反,刘备从哪里变出大军来占领新野和枣阳”

一时间,议事厅一片沉寂,谋士们都仔细的权衡着这个大战略的利弊,而荀彧、郭嘉更是紧皱双眉,双目紧闭,不停的计算。

曹操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望了望一直没有说话的贾诩一眼,问道:“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顿了一下,用他那向来自保的口吻答道:“或可一试”

曹操静静的思考了片刻,笑道:“今日会议到此为止,传令下去,全军做好出征准备,具体的行动容操再三思一二。”

当夜,丞相府书房中,郭嘉跨门而入,曹操忙问道:“奉孝有何教我”

郭嘉看着曹操,叹了口气道:“虽然嘉仍然认为全力攻宛才是正策,不过明公或许已决定采纳仲达之策了吧”

曹操深深的看着这个自己最喜欢的谋士,郭嘉看人永远是入木三分,显然他猜对了曹操心中的想法,和郭嘉一起征战多年,曹操从来不需要告诉郭嘉自己的考虑,因为在这之前,郭嘉早已明白了曹操的考虑,并为之设定了最佳的战术。

“那么奉孝对于仲达之策有何疑虑么”曹操轻轻的问。

“仲达之策虽善,为保万全,嘉建议主公调上将驻守弘农,洛阳,以防刘备破釜沉舟。”

曹操点头称善,既然郭嘉同意了,他马上命人请另一个人来后堂议事。

丞相府书房中,曹操、郭嘉在等一个人,一个在他的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人,那人就是荀彧。

在曹操的军中荀彧永远是第一把手,无论是郭嘉还是贾诩都无法代替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荀彧对于曹操的重要,就等于现在的罗灵风对刘备的重要一样。如果刘备没有罗灵风那他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新野太守,如果曹操没有荀彧那曹操绝对不能够当上他的丞相,也许早就消失在了历史中,不说曹操的谋士名臣,如荀攸、程昱、郭嘉、钟繇、刘晔等都是荀彧推荐,就在整体战略方面,也可以说都是荀彧来协助曹操规划的。

徐州复仇战中,如果不是荀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极其准确的洞察了形势,与文武双全的程昱合力保全了邺城,范,东阿三城,那曹操即将会落得无家可归,领军流落街头的地步。

濮阳之战,若不是荀彧提议暂缓攻打濮阳,曹操就会由于无粮被吕布所败,又岂能收得无任何大志,只想保族人平安的许褚,以至后来将吕布赶出衮州

数年后,若不是荀彧在最恰当的时候提议曹操迎接献帝,完成了曹操日后能够成为群雄之首的最重要的环节,曹操岂能抢在李傕,郭汜的追兵前,救下献帝。

袁绍雄居北方,曹操不敢与其交战,还是荀彧提出了“四胜四败之论”来说服了曹操,坚定了他与袁绍决一死战的决心,虽然后面还有郭奉孝的“十胜十败之论”,但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论”是郭奉孝的“十胜十败之论”是总和,其中的精妙之处,远胜于郭奉孝的“十胜十败之论”。

官渡之战前期,曹操实力远逊于袁绍,两军交战,败多胜少,最后,还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军中不但无粮,有些士兵就连鞋子都没有,赤着脚上阵杀敌,曹操无奈,心力憔悴下,便想退兵认输,众人劝说无用,还是荀彧的一封书信,短短几字之语,劝住了曹操的极其错误的想法,才有了日后官渡之战的胜利。

没有荀彧,就没有现在威风八面的曹操。曹操能够在中原这四战之地发展起来,与荀彧的决策,劝说有着莫大的关系,只要是大事,曹操都会找荀彧商量,就算是荀彧不在身旁,他也会修书一封,火速送至许昌询问荀彧的意见。

忽地“笃笃笃”传来了三声轻微的敲门声。

曹操回过神来开口道:“是文若吧进来说话。”

荀彧轻步走到曹操面前,看了一眼郭嘉,问道“丞相已有决定否”

gu903();曹操问荀彧:“文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