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跑官不成就开喷(1 / 2)

李素看完了赵云这儿最紧要的情报之后,忍不住继续往下读,把那些略有线索价值的东西,也事无巨细看了一遍,不觉天色已晚。

还是邓芝帮他秉烛,李素才被烛光所惊醒,收回了思绪。

“我竟看了一整天么,不必再添蜡了,我看到点完这根蜡烛就好,让人传晚膳吧。吃完之后,点油灯就行。”李素合上手头的卷宗吩咐。

饭食很快就传来了,依然有鲟鱼和豚鱼,只不过鱼是中午杀的,晚上这顿就做成了炙烤,免得不新鲜。

吃饭的同时,邓芝点了两盏油灯,加足了灯油,确保蜡烛烧完后,油灯还能点一晚上。

赵云是很简朴的,因为夜里读书的需求很少,平时用的都是油灯。这两天是为了招待李素,作为高级文官需要保护目力,才备足了蜡烛。

华夏人用蜡烛,最早是战国末期,只有楚国贵族用,连秦始皇用的都是油灯为主。到了西汉初期,随着陆贾说赵佗,蜡烛才作为南越王给刘邦的贡品。(《西京杂记》记载是:赵佗向刘邦臣服的那一次,进贡蜜蜡五石,成品蜜烛二百根。刘邦自己留下一部分,给开国列侯每人赏两根)

经过两汉三百多年里渐渐普及,至今还是比较贵的,也就荆南和交州出产,长沙郡算是产地之一(蜡烛的产地往往也是蜂蜜的产地)。

所以后来西晋初年,王恺石崇斗富时,才有王恺家用饴糖水洗锅、石崇就要用蜡烛当柴烧来压过对方。直到那时,蜡烛都是贫穷官员舍不得点的奢侈品。石崇当过荆州刺史,他很容易就想到就荆州特产的奢侈品炫富。

不过在李素看来,赵云的俭朴自律并没有太大意义——蜡烛珍稀,应该鼓励荆南山民多养蜂多收蜂蜜和蜜蜡才对。

应该把脑子动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上。比如未来几年,在目前的租庸调法基础上,把边郡给朝廷中央均输的物资再细分调控、设置一批合理的兑换指导价,把蜂蜜蜂蜡都纳入“一般纳税物”的范围,就可以官民两便。

有空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这事儿。

……

当天用完晚膳,李素又稍微看了会儿卷宗就歇息了。

此后几天,他才捡起第一天就本该做的事情,浏览宜都、武陵、长沙各县今年的治绩,顺带看看新归附人才的履历,寻找将来可以外放到零陵、桂阳去的人,掌握当地局势。

李素已经是尽量对事不对人,力争公允,但谁让他是穿越者呢,遇到史书上见过的人,还是会免不了先入为主。

三四天的卷宗梳理,李素着实发现了几个本该大名鼎鼎的家伙,现在都乖乖等着他拔擢呢。

首先是他在赵云募集的长沙新军中,发现了一个投军不足半年、因为表现不错暂居屯长的小军官,正是魏延。

一看到魏延,李素就忍不住联想到黄忠,可惜经过了解后,才发现黄忠已经在刘表的侄儿刘磐帐下了,是刘磐的部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黄忠已经四十出头了,年纪资历摆在那儿。刘表当荆州牧之前,黄忠就算仕途再坎坷,好歹已经是荆州本地的一名曲军侯。刘表来了之后,让侄儿刘磐驻扎江陵招兵买马,肯定会立刻给本地军官加赏,黄忠只要不是卖主求荣之人,就没那么好挖。

而魏延不一样,史书上没有记载魏延的出生年月,但比黄忠年轻好几十岁肯定是有的,李素看魏延履历的时候,发现他还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是今年刚刚当兵的。赵云能看在他武艺不错、而且擅长整顿纪律的份上,给他当个屯长已经算是非常任人唯贤了。

除了魏延之外,武将方面李素发现的唯一认识的人,就是霍笃霍峻兄弟俩了——他俩是宜都、南郡周边的地方豪族。霍笃是去年冬天,带了本家几百名乡勇投靠赵云。

初平年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曹操那边的许褚、李典投靠曹操,也都是如此。

因为是“带资进组”,自然可以高配官职。所以霍笃入职就是别部司马,带领本部私兵自成一部,霍峻才十六岁,是跟兄长一起来的,目前也在霍笃

除了这魏、霍,其他赵云募兵所得的都是些无名之人。

“魏延倒是可以一用,可惜还太年轻,又没有军功,怕是几年内都到不了都尉。霍峻也一样需要历练。要找可以担任太守的人选,就只能从年高德劭的荆南名士里选了。

否则,难道要把董和、向朗、李严那些已经投靠两三年的文官移封到零陵?可惜这些人籍贯不是宜都就是南郡、襄阳,会不会被荆南人排斥呢……

荆南最南面两军,还是汉越杂处,非常排外的啊。要是刘巴没有被大王留在中枢,原本倒是可用,刘巴是荆南第一名士,又是零陵人。”

李素心中如是总结,决定再有点耐心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