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群贤毕至(1 / 2)

五月初一,辽河平原南端的辽隧县。

辽河是辽东最大的河流,水量丰沛,辽东四郡的29万人口当中,有近20万都是生活在辽河流域,辽河两岸也是东北如今最大的农耕区。

而辽河同样是一条有三道分叉支流组成的大河,这三道支流中的两道,就是在辽隧县以南汇聚的,而从辽隧再往北不到三十里,东侧的那条支流又会再分叉为两股。

这三条支流,最西边那条连接着望平县、辽阳县,

中间那条则通往玄菟郡的高句骊县沈阳、西盖马县抚顺,

最东边则通往郡治襄平辽阳。

可以说整个辽河平原所有的县城,都是由辽隧这个锁钥锁着,不突破这里,就无法沿着水路抵达其他地方。

而水路又是确保进攻方粮道不被切断的关键,所以敌我双方把辽河平原争夺战的核心摆在辽隧,也就毫不奇怪了。

张纯的最后两万兵马,以及他新拉的壮丁,大多分布在辽隧、襄平两处。

而刘备的人马,也已经在辽隧县以南的辽河东西两岸,与辽隧县隔河对峙扎下大营。

从四月底开始,汉军驻扎在三岔河口以南的兵力就在不断增多。因为新兵的比例很高,所以大营里每天热火朝天,就算没有战事准备,也得日常操练,以便让新兵尽快形成战斗力。

远在昌黎城的府邸倒是修好了,但刘备和李素都没时间去,反而泡在前线大营里。一时之间辽河前线这座野外大营,倒是成了整个辽东的政局中枢,有什么政务大事儿都跑来军营里汇报处置。连带着有名士、勇士来投奔刘备,也都是直奔辽河大营,不去昌黎城了。

考虑到李素本来就没有家人,向来一个人自己住,这一年多来只有几个亲兵帮他洗衣打扫,而吃饭都是在营里跟大伙儿一起的。

刘备这次修府的时候,还特地从饥民中挑了几个看上去长得还干净的小姑娘给李素做使唤婢女打扫卫生。但因为李素在前线,一时半会儿又用不上人伺候了。

这天一大早,刘备起身刚准备去寻营,看看最近招募到的那群新兵和基层军官的训练工作如何、其中能不能选拔出一些好苗子的人才。

结果,还在吃早饭,就听到下属来报,说是有几个名士慕名来投。

刘备连忙放下筷子,还让下属把李素请来,一起去见一见。

李素还未成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睡眠比较充足,不会像刘备那么勤政。他几乎是还在洗漱就被拖来了。

来到中军大帐,跟刘备稍微说了两句,他就看到门外两个挺有风度的年轻文士进来投奔。

“北海管宁、邴原,特来拜见府君!闻府君仅仅数月之间,便安定了辽东十数万饥民,还想出以工代赈之奇策,使民心悦诚服、不患不均。

我等原本隐居沓氏、见天下汹汹、牧守贪鄙,素来立志不愿为官。今见府君如此爱民牧民,有感于明主,故来相投。”

刘备读书少,对名士也不是很感冒主要是之前也没见有名士类型的来投奔他,所以暂时不太理解管宁和邴原的名气到底是什么级别的。

但李素读过“割席断交”的典故,知道管宁和华歆是同学,只不过华歆贪慕荣华富贵,管宁就跟他割开平时读书一起坐的席子,绝交了。

而华歆严格来说跟卢植、郑玄是同门,所以管宁这名士的辈分倒是挺不错了。

他便附耳说道:“这俩都是当今名士,与华歆齐名,与尊师卢公也算辈分相若了。虽以清谈著称,不知是否有行政经验。但作为文教之官,执掌一方礼法教化,定然胜任。”

刘备点点头,便打算留用二人为辽东的教育主管官员。

而就在这时,中军大帐的门帘就被撞开了,一个将领风风火火冲进来:“大哥!听说辽东大名士管先生来了?在哪里在哪里?我要去拜见!”

刘备都不用看,只闻其声就知道是三弟张飞这个“名士控”老毛病发作了,又来巴结名士。

他只好尴尬赔笑:“让二位先生见笑了,这是舍弟张飞,素来仰慕贤士。先生们既然看得起备,便做个辽东属国的礼乐长、祠祀长,虽然俸禄级别不高,只是秩三百石,还请勿嫌轻微。”

管宁肃然道:“能得其所哉,已是大幸,俸禄品秩,本不重要。府君人尽其用,肯以我等掌礼乐教化,敢不效力。只不过,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人各有所长,日常施政之时。教些什么,不教什么,还望府君不要过问。”

说完,管宁和邴原都是对刘备深深作了一揖。

刘备慨然应诺:“那是自然,只要不是危害朝廷的言论,二位想在辽东如何教化百姓,均可自处。”

管宁这种人,跟华歆一样,都是被朝廷以“有道”的名义征辟过的,只是管宁清高,没有应征。

所以,哪怕管宁这人研究的学问没什么屁用,但只要他肯为刘备做事,就可以极大提高刘备阵营对上流名士的吸引力,改善品牌形象。

看看,连汉灵帝让三公征辟管宁他都不去,却因为发现刘备立志于建设世外桃源、安民养民,从而来投,这得是多鲜明的对比!

另外,多嘴提一句,管宁这人的学问,倒是真没什么用,他这辈子最喜欢考证的是古代各朝的祭祀礼仪。

比如从商周以来天子诸侯登基该怎么操办、封禅该怎么操办,丧礼、婚嫁、做寿、册封一堆华而不实的东西,太平岁月倒是可以彰显朝廷威仪,但乱世就鸟用无了。

除此之外,管宁还喜欢考证各种贵族的血统源流、华夏所有姓氏的起源、初始分封,总之就是一堆考据癖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