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节(2 / 2)

边山寒[种田] 英桃 2189 字 2023-08-16

gu903();现在儿子寻到了,但是却对他恨之入骨,根本不想相认。

李青文在外间一边熬药,一边听钟原絮叨,等他把煎好的药给老邢头端去,钟原突然把酒坛子放下,掉头走了。

过了几天,李青文正在给周蓁蓁喂饭,又听齐敏说,钟原也住进了牢房陪儿子,但崔吉好像并不领情。

很显然,分开了这么多年,没有那么容易释然。

过年前,爬犁队伍从森林中回来,边城热热闹闹的开始准备过年。

从营地到新城的路边摆上了晶莹的冰灯,一群半大小子也不嫌麻烦,每天晚上都要去点灯,什么时候灭就看风有多大了。

冰灯照亮了路边的树,枝叶裹着雪淞,闪闪发亮,美不胜收。

冬天天上的银河虽然暗淡,但是地上的冰河却是漂亮至极!

今年,边城的人过了一个亮堂堂的年。

第255章

正月十五,年节才算过去,而这个时候,李青宏等人则要动身了。

不单他,李青风跟着一群人抬酒桶,他们也要将去年酿的酒和采集的干货运到京城。

李茂群在旁边打着呵欠,他昨夜躺下的晚了,才睡了不到两个时辰,他现在带着几十个徒弟天天做酒,用的高粱和大麦都是边城种出来的。

这些年,收成都不差,家家户户存的粮食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太多了,吃不完,还得尽心尽力的晾晒和通风,有些粮食超过一定年限,就没法再吃。

边城偏远,将粮食运出去卖掉太麻烦,“三斤粮食一斤酒”,做成酒再拿去卖稍稍容易些。

这个主意并不是一时兴起,尝过边城酿好的白酒和啤酒后,大家伙都交口称赞,便这样定了下来。

徐青元在京城时饮过边城的酒,尝出了其中的冷冽,待他到了这里,便说酒中有边城的气息,独一无二。

说完这话的他决定留在边城,写了信让带去京城,一封给私塾,一封给他的侄子。

后来,李青文看徐夫子和李茂群一同试酒,才知道他竟然还会酿酒,可以称的上见多识广。

李青文也得离开,他要回并州上坟,再去找秦大伯。

他往爬犁上装了很多种子,这些要让三哥带去京城,有些是要送人,有些是自己种。

离开前,李青文去找周瑶,自从他那次重伤,隔一段时间,周瑶见着他就要诊脉,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李青文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虽然有点遗憾,但李青文能好好的活下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因为周蓁蓁从过年就一直在李家,所以周瑶显得格外精神,作为一个见惯了生死的大夫,她能从容面对各种伤患,却敌不过女儿的洪亮嗓门。

听李青文说了去并州的缘由后,周瑶眼神有些复杂,莫明所以的说让他再忍两年。

边城的信如同雪花一般飞向李青文,他装了好几个袋子,做梦时变身成了信箱,肚皮都是鼓的,一开口都往外吐信。

李青文离开时,江淙已经在边城北面几百里以外,和家里和村里人道别后,长长爬犁在雪地中蜿蜒前行。

苏元宝养的毛墩墩追出来好几里地,人和狗依依惜别多次,那场景见者落泪。

这个几个月,苏树清是躺狗了,睡足了,回去的路上多次下了爬犁,沿着辙印跑动,一直坐着,冷。

所有人一起到临肃,在这里,分成两拨,苏树清和齐敏等人乘船去京城,李青宏兄弟和同族的人要回并州老家。

冬末,柳山县的残雪还未消,风尘仆仆的一行人到了杨树村。

整个村子的人都跑出来应,颤颤巍巍的老者抓着李青文他们的手,两眼垂泪,一声声的离不开边城的人。

原本李家的房子还在,虽然一直没有住人,但是村里一年都会帮着收拾两回,上次是过年的时候清扫的,现在还很干净。

到了杨树村的第一天,他们去了辈分最大的同族爷爷家吃饭,家里恨不得将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们,说话说到后半夜。

第二日,李青文他们去祠堂,跟祖宗和长辈们念叨念叨边城那边的事情,村里的人拿出族谱,在李青文和李青卓的名字旁边做了标注,这是族里两个靠读书鲤跃龙门的出息子弟,是日后同族后辈要学习的。

祠堂供奉前的酒水也变成了边城的,即便分隔千里,他们依旧血脉相连,同饮一杯酒,同顶一片天。

自从大旱过后,杨树村成了柳山县十里八乡最受瞩目的,几十户人种了从前全村的地,有牲口、有银子、有田、有粮食,几年下来,已经是县城里最富裕的,成附近村子的姑娘最想要嫁进来的。

又因李家兄弟陆续帮扶了不少流落在外的乡邻,现在在外面谁提到杨树村,都得竖起大拇指。

从祠堂出来,又去修缮山上坟地,拜祭亲人。

他们不单要拜自己家的,还有其他的,别的人家在边城没回来,他们替着烧烧纸。

李青文他们回来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别的村子不少人上门,有从京城码头回来的,也有些面生的人,一张口便知道了,他们的孩子在京城做事偿还赎身钱呢。

在村里的几天,家家户户轮流请,轮的差不多了,李青文他们也该走了。

其他人都要去京城,李青文自己前往青城。

青城是并州的府城,朱纯在那里做知府,秦林自然也在左右。

从杨树村离开后,李家兄弟同行了一段距离,然后分开,李青文从十几岁开始奔走,独自一人赶路,还是头一遭。

并州很穷,李青文原本就很清楚,他千年从京城去往洪州,路过很多地方,此时对并州的贫困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州地方不小,从大小来看,可以排在大梁的前列,但是干旱少雨,不是有地就能种庄稼,没有水一切都白搭。

虽然没有见过县志,但是根据村里的老人说,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大旱小旱就有二三十次,像前几年那样滴雨不降的,实属罕见,而柳山县只是并州的一个缩影。

李青文赶路时,正好赶上并州春天刮风,黄土遮天蔽日,即便蒙住了口鼻,那股土腥味依旧紧紧的将人困在其中。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