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 / 2)

少年武宗 儽神 2226 字 2023-10-15

不得不说,这个中年道士的处事方式确实让人不太喜欢。可是道士自己活得又很潇洒,没有一丝拘束。

出门前路过一个屋子,董广到了一副副挂起来的法,应该是这位中年道士自己所写,不由停滞下来。

杨松祎也停滞下来,他比董广要了解法。董广只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而听,他却是被法中笔走龙蛇的精神所吸引。

“出掌如闪电,起步如龙行;手足一起到,发手如雷惊。”

“遇敌好似火烧身,狭路相逢勇者胜。手似箭,身如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掌打虚实敌难辨,五行一气发力精。雨打灰尘散,风吹浮云行。”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滞;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胆子要正,不正则疑惧。”

“眼要明,心要细,性要慈,面要恶。静如青松,动如山倾,细察敌之来势,转身换步,发中有绝,此打法之要义。”

这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或许都是中年人练拳时候有感而写吧他的每一个字都笔力雄健,显露出一股浩气

一句一句读完,杨松祎和董广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但是前面还有更多挑战和机遇,他们现在不能停留。该是继续动身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也是人家这位中年道士压根没意思留自己在这过夜,所以他们也不好打扰。

白龙马,西上天,一走就是几万里。如今行路,杨松祎和董广才感觉到路难行,才知道古代西游记唐僧和尚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几十万里的路程,跨越国界的佛经交往,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念信仰,谁能支撑的下来。

第五十三章民国武者的修行路

自元朝以后,元朝统治者停止了当时的文科举和武科举。ヤノ亅丶メ但是又想要向当时的武者学习汉族的御敌方略和武功。

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

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

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董广曾过父亲的武术笔记,民国以后的武术家武术修炼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

最开始锻炼身体,根据身体素质的检验,来发现这个人的特长。擅长近战、还是闪避、还是腿法,或者快手,或者重手硬拳。还是定步防御,或者活步防御。

当时中华武士会招募了大量武术名家进行教学,欲使国强民壮。也有人在其中学习只为健身养生。

在当时武林中,并没有对外家拳的过于鄙视或者对内家拳的过于尊崇。大多数武学家摒弃门派之见,皆认为武学最后的道理是殊途同归的。

在进行过第一个层次的锻炼身体,发现个人特长之后。根据在第一步的锻炼,分配学员到不同的老师身边学习较为适合他们的拳术。老师开始会教他们一些与这个拳术有关的基本功。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择师选拳。

在拳术之中的基础动作练习熟练之后,老师会教习拳术套路。并根据标准,在拳术套路中,一招一式为其定架。,直到整套拳术学完,能流畅的练习,发劲做到标准。并且步伐稳健。这一个层次可以算是熟拳定架。

现在很多武馆,走的就是民国时候中华武士会前三步的武术修炼道路,只不过基本功,拳术的基本动作。很多弄得太统一了。

毕竟不是所有拳术的基本功都相同。

中华武士会期间,因为日本浪人东渡,每个国术馆中都有人偷学拳术。很多前辈为了防止功夫被日本人所学。所以把打法简化。最多只会挑十几名弟子进行部分打法招式的教学。这也就是民国以后所谓的打法。

导致现在很多武术家已经不能明确的分清楚,练法和打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反而认为练法以强身健体为主。

之后这些弟子学习的打法招式,老师教每个人的都有所差别,比如教大师兄五招,教二师兄的可能就是另外四招。并不重复。

这也是建国以后,武术流派日益增多,一家一派之中拳术风格却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弟子们苦练这些所谓的打法,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熟练运用。这是当时修行的第四个层次。

后来中华武士会因为种种原因崩溃,大部分武师流浪或者师兄弟分离。一个武者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功夫有更多的提高,就必须同他人交流拳术。但是不同门派之间哪里会轻易传习打法。

所以最开始只能找同门之间进行拳术交流,一方面一个师祖或者一个师傅,有同门情谊。

在老师教自己的拳术打法熟练之后,每到一个地方寻找所练拳术相同的武者进行交流,交换拳术感悟。这是第五个层次

这样做一方面能让武者对自己所练拳术的格斗或者练法,或者养生等方面了解更深,另一方面与师门兄弟切磋更方便留手,也更能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互相进步。

同门情谊,师兄弟之间多不会下死手。

陪着杨松祎一起游历,他现在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