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1(2 / 2)

gu903();“哗啦”,正堂中所有人都一下子站了起来,袁合论本人更是把凳子都带倒了。放榜之前,有时候袁合论也会想,自家的钱银不缺,家中更是有如花美眷,就算是考不中又如何。自己到时候接手家中生意,再生下儿女,也算是人生圆满了。可真到这关口,他还是不能忍住心中的激动。他眼睛瞪得圆圆,嘴巴也张大了,却发不出一丝声音。身旁的一切,好友的恭贺声,走进院内报喜的守备部队战士和街坊,近在眼前,却又如远在天边。

过了好一会,在白禹锡的拍打下,袁合论这才清醒过来。随后,他不受控制的留下眼泪,双手颤抖着,从报喜战士的手中接过喜榜,然后高高的举在头顶,众人皆欢呼不已。就在这时,门外又传来了,恭祝临安府,苏石山,苏公子高中本科第二十八名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本来心中酸楚复杂的苏石山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哐当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这下可热闹了,大家手忙脚乱的将他扶到椅子上,一会掐人中,一会喂茶水,一会拍后背,忙活了半天,苏石山这才幽幽转醒,口中说道:“我考中了,我考中了,爹,娘,儿子考中了”接着就是哇哇痛苦,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大家都知道,这个苏公子以往肯定是不容易的,好在老天开眼,让他考中了。

好消息像是会扎堆,就在街坊们猜测和讨论着袁合论和苏石山时,报喜的华夏社战士不停的到来,白禹锡高中第五十三名,陆子詹高中第一百名。其余众人,如王子长,李文叔,还有同白禹锡同车的两个松江府仕子,一共八人,全都考中。这一下,早就将小院子围拢的严严实实的街坊们,立刻激动起来。要是在前朝,这可是一门八进士啊,更别说袁合论这个榜首了。虽然这八人不是一家,可一起赴考,共住一处,一起高中,也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一段佳话了。

过了一会,小院的主人更是亲自到来,众人缴纳的房租分文未动,全都送了回来,另外还送了不少贺礼。这也能够理解,现在他的小院出了八个中榜仕子,已经成了百姓口中的文曲星下界府邸了。他家中也有幼儿和晚辈,不光老百姓说的多么荒谬,可这个喜头是人人喜欢的。别说是他了,就连袁合论雇佣的厨子,浣娘和小仆人,都已经有人想要高价雇佣他们了。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平静下的八人,互视大笑,心中憋闷一扫而空,纷纷都像是年轻了几岁。报喜的战士看到他们恢复正常了,除了把喜报给他们,还通知他们,第二天需要去文院登记身份信息,而后等待消息,乘坐华夏社专门安排的交通工具,前往大同,进行培训,再行分配职务。

至于他们家中的事情,华夏社战士也告诉他们,会有专门的人前去报喜,如果仕子们去大同,想要带家属和小数量的仆人也是可以的。不让仕子们回家,也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虽然蒙元江浙行省的官员都怕了华夏社,可难保没有一两个想要立功的糊涂蛋,将他们抓走。

同时,报喜人也说了,现在华夏社境内已经没有了卖x身于家的奴隶,只有签订雇佣合同的仆人,如果需要携带仆人,不要携带那种家仆。袁合论他们倒是不担心,第一,除了袁合论和白禹锡家中富庶,有仆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贫寒之家,哪来的仆人。第二,江南之地,本来奴隶就少,更多的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由民。

最后,报喜人还告诉他们,仕子的亲眷来扬州府,旅途所用,会有随行的报信人负责。为了防止仕子在扬州府等待期间没有盘缠,明日到文院登记的时候,会每人都发予一定的生活费用,无论贫富均有。苏石山心中暖暖的,他知道,这是华夏社为了防止有钱的仕子嘲笑贫寒仕子,干脆一视同仁。想想口袋中的银钱,之前还准备跟袁合论借一些钱的他,终于彻底放松了。

众人谢过报喜战士,想到前朝的老规矩,赶紧凑上一些银钱,想要打赏守备部队的战士。只不过战士们笑了笑,拱手谢过,然后连一口水都不喝,就这么走了。看到这一幕,街坊和仕子们纷纷讨论,果然是新朝新气象,就连以往连吃带拿的报喜人都这么清廉。

等到看热闹,蹭喜气的百姓们走掉,已经是日落时分了。小院主人与众人在小院中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厨子也是卖尽了力气,种类繁多的各种菜式应有尽有,这些小院主人特意差遣家人送来的。席间,宾主尽欢,袁合论几人跟小院主人商量,他们还需要在此住几天,等待前去大同的消息,小院主人自然痛快应允,说他们不管住多久都可以。

另外袁合论他们之前商议好,明日登记完毕,将各人的家书托回乡的报信人带回去。大家都在商量要如何安排,带什么人去大同等等。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众人的心思,小院主人自然理解,倒是不会因为被冷落而生气,他笑称,若不是家中女儿,没有年纪合适的,定然要招上一人做女婿。

众人大笑之余,也感叹,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没中举的时候,这小院主人连见都懒得见他们,租房之事也只是让牙人进府。可现在一旦中举,就连招婿的心思都起了。果真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比起这样的热情,他们更加怀念起家中妻儿父母来,恨不得下一刻就天亮,让各人的喜报立刻出发。

第二百节大学城

蒙元江浙行省,临安府南方不远的新溪边,一座叫苏家庄的小村庄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这座村庄的历史可以从宋室南迁开始说起,魏都亭侯苏则的后人,也就是襄阳苏氏,跟随北宋皇室南迁到临安。在离开襄阳时,苏氏族人将田地和店铺统统低价出售,因此获得了大一笔银钱。等到了临安,他们又购买了大批良田,族人耕读传家,开枝散叶起来。

这期间,或有族人为官,或有族人经商,在附近算的上是一霸。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为了保证统治,南宋行在被蒙古人攻破后,蒙古人决定杀鸡儆猴,苏家就不幸成为了那只鸡。首先是在官府中为官为吏的苏家人被赶走,经商的族人产业也被色目人用各种方法巧取豪夺,鼎盛一时的苏家就此破落。

这座村庄就是苏石山的家乡,他的父母和亲族均在此。为了供苏石山读书游学,原先就是破落,但是还算殷实的苏石山家慢慢贫穷。不但将家中的良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