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的、白菜猪肉的,每种馅儿都有不同的寓意,该什么时候吃什么馅儿也都有讲究。
梓杨穿戴整齐准备出门逛逛去,回老家了还没完整看过家乡的全貌,心里还惦记着隔壁李叔家的艳梅妹妹,比他小两岁,以前夏天放暑假的时候经常一起玩,几个年纪差不多的人聚在一起打扑克、看书,彼此聊的挺投机。
小姑娘聪明伶俐,成绩优秀,人长得挺秀气,脾气却是豁达直爽,聊到兴起时嘴里经常会冒出“他妈的”、“我草”之类的字眼。
大年初一,空气里弥漫着火药的刺鼻味儿,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堆红白相间的鞭炮纸屑,小孩子们在纸堆里捡没有炸响的鞭炮。有个小孩子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香,把鞭炮引信点上后远远扔出去,炸的雪花纷飞。
节前下的大雪,将整座村庄淹没在白雪凯凯里,天地一片茫茫的白色,随着拜年、走亲戚的行人增多,逐渐的在雪地中踩出一条条泥泞的路。
一副大好的景色,就这样被破坏的毫无画意。
随着炊烟的升起,大学覆盖下的村落又充满了生机,空气中多了些牛嘶马鸣的气息。
踱到艳梅家门口,看到门关着,梓杨也不好意思进去打招呼,兜了两圈之后就回来躺下了,小黑正在跟爸爸一起铲雪这小子,真跟在自己家一样了
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初五初六走其他亲戚。这又是一套约定俗成的习俗。
在热热闹闹的拜年氛围里,梓杨的日子却慢慢变得无聊、枯燥、甚至暴躁起来。家里有客的时候就聊两句,没客人的时候就看电视、发呆,也不跟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出去逛,每天就是待在家里晚睡晚醒,经常吃饭的时候还在炕上躺着,小黑倒是每顿都不拉,一到饭点就自动坐在桌前了。
在梓杨严厉的教导下,小黑这段时间也停止了野外练功的习惯。小山村,人们大多没见过世面,屁大的事儿都能成为天大的新闻,再加上没文化的乡野村夫经常有添油加醋的“恶习”,小黑这身功夫万一被看到了,说不定能成为十村八乡争相传颂的奇谈。
因为有小黑这个勤劳小子的衬托,梓杨愈发显得好吃懒做。
这天学校的成绩单到了,炸药桶的引信被点着了。看得出梓杨妈在尽量忍着脾气,但是嘴上的数落仍是连绵不绝。
“嗯一年花这么多钱,在学校里都干什么”
“嗯村头小辉跟你年纪一样,整天帮家里干活,你看你懒得腚都带不动了。”
梓杨最受不了把自己跟其他人家的孩子比较。
“我考上了大学,小辉在老家种地干活,能一样吗”
但是人家发起火来,谁跟你讲逻辑。
“嗯你看看三婶家的小路,帮他爸妈包饺子、发馒头,叫你干点活你躺那里哼哼唧唧的。”
“嗯xxx家的孩子xxx,你看看你xxx。”
有的时候被骂的实在不行了,胸中气血翻涌,忍不住丧心病狂地喊:人家的儿子好,你领回来当儿子算了
真是奇怪,回家之前,多么想爸妈,多么怀念这个小家,回来几天就逐渐感到枯燥厌烦。
回家之前,暗自发誓一定不要跟家人生气,一定要压住脾气,但是爆发却总是让自己始料未及。
自己在外面也是彬彬有礼,举止得当,但是在家里,却又成了那个好吃懒做的熊孩子。
对外人可以宽容忍让,对家人反而针锋相对。不知不觉间,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
终于有一天,梓杨耐不住唠叨,为避免发生更激烈的冲突,跑到街上望着远处的大山独自生闷气,心里想着要不要买张车票离家出走。
手揣在兜里,在口袋里捏到一张纸条,是张教授给的那个电话。上次收到之后就随手放在口袋里了,之后就忘记了。这件外套是从学校带回来的,比较薄,家里太冷一直没穿。这个时候才想起这事儿来。
看着那个电话号码,心中有了几分犹豫。
回到家,给老王打了个电话。
“喂,老王啊,是我梓杨啊,过年好,王伯伯过年好吧”
“额,梓杨啊,过年好,过年好,叔叔阿姨过年好吧”
客套话说完之后,两人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你特娘的在家里干啥呢我又跟老爹老妈吵架了。烦死我了”
“唉,别提了,我这边都动手了”
原来老王把jee开回家之后,王老爷子并没有欢呼雀跃,反而一脸狐疑地问:“谁的”
“我的。”
“偷的”
“买的。”
“多少钱”
“3万5”
“钱哪里来的”
“借的。”
“你个小王八犊子”
王老爷子怒吼一声,抬起手中通火炉的铁铲就打,“你他妈的小兔崽子钱没有挣回几个现在学会借高利贷了,我打不死你个小畜生。你买个破车不能犁地、不能拉货,你花个几万块钱就赚个穷嘚瑟”
大年夜,老王在冰天雪地中狂奔了好几里。
最终,老王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家了。王老爷子没有再揍他,也没有把他逐出家门,也没有把车推到沟里去。中国人有句俗话,毕竟,大过年的
第一零一章:背井离乡
过年回家之前,在老王的死缠烂打之下,两个人从牙缝里省出几百块钱买了部二手的手机――诺基亚t191。用老王的话来说,以后搬砖事业做大、做强之后,方便联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