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7(1 / 2)

屈地问道:“楚大哥,那她就是你的小情人咯”

楚江秋哑然一笑,失声说道:“雨柔,你这是什么理论我随手帮了她一下,她就是我的小情人了你也是知道的,钱财我也是还有一些的,如果她要真是我小情人的话,你觉得我会让她待在青楼里每日卖笑吗”

楚江秋这么一解释,钱雨柔和吴纤云却也释然起来。

楚大哥说的没错啊,楚大哥现在这么有钱,纵然不是大明最有钱的人,但是也能排的上字号了。

如果他真的喜欢那个清倌人的话,自然会将她给赎出来,没有继续让她留在青楼里卖笑的道理。

想到此处,钱雨柔顿时就觉得刚才自己的话说的过分了,忍不住顽皮地吐了吐舌头,安心地偎依在楚江秋的怀里欣赏着河上美景。

周围的观众已是看的痴了,只有三十六位评委还能强自镇定,从李薇儿的惊艳之中强行挣脱出来,开始打分。

首先就是花船创意的打分了,之前韩莹莹得黄金大船得到的分数是差不多满分的样子,也就是说,足有二十六七人给了满分,剩下的评委给的就算不是满分也相去不

远。

现在到了李薇儿驾驭的花船的时候,竟然是毫无例外的清一色的满分。

不过想想也是,自从花魁争霸大赛以来,他们还从来都未遇到过如此惊艳造型的花船。

如果这个都不给满分的话,那可以说就没有任何花船能够得到满分的了。

再者在相貌上面,额,或者说还要加上服装的加成上,李薇儿得得分也是最高的,比之第二的韩莹莹都要高出一些来。

实话说,韩莹莹得相貌并不比李薇儿差,两人是春花秋月两种不同类型的,难分轩辕。

甚至在媚态上,韩莹莹比之李薇儿是有超出的。

当然,李薇儿得飒爽英姿,又是韩莹莹所不能及的了。

总之两女是各有特色。

但是在服装上,李薇儿却是超出韩莹莹很多。

其实韩莹莹败的不算冤,旗袍可是后世中西合璧的结晶,败在旗袍上,虽败犹荣。

接下来就看才艺展示了,如果李薇儿得才艺展示也不弱于韩莹莹得话,甚至只要比韩莹莹差的不是太多,那么这一届花魁争霸大赛的魁首就毫无意外地要落到李薇儿头上去了。

恰在此时,月亮挤破云堆,顽皮地露出了笑脸。

冷冽的月光飘洒而下,虽然让闪光灯的光亮减弱了些许,但是又增添了几分朦胧感。

李薇儿移步到琴台前,开始抚起了琴。

很快的,音乐声响起。

不过这曲子的调子有些古怪,并不同于这时候曲子的起承转合,不过韵律很优美就是了。

接下来李薇儿开启羞口,开始唱了出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晚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演出,从来都没有一个歌唱类的表演,基本上都是舞蹈或者乐器。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这时代还没有扩音器材,如果是唱歌的话,声音根本就不可能被两岸的观众所听到,裁判当然也听不到。

既然连声音都听不到,如何评判自然就更加无法说起了。

而乐器不然,乐器的声音传播本来就比歌曲要远,还是能够让这些观众和裁判听到的。

但是现在李薇儿一开口,听起来声音好像也不是很大的样子,但是却是能够让两岸的观众无不听的清清楚楚,着实令人惊异。

不过很快的,那些文人骚客还有三十六位评审,就自动将声音的问题给忽略掉了。

因为他们很快就被那优美的旋律,还有那绝美的词语所深深吸引住了。

开头四句就非常优美非常新颖,因为这种提问式的开篇,还极少有过,更没有出过佳篇。

但是这四句,却是一下子就将人给引了进去,让这些文人骚客情不自禁地就想要知道,他下面到底该怎么接下去。

接着就听李薇儿继续唱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歌唱到了这里停顿了一下,也留给人遐思的空间。

“这个归字当真是妙极啊,窃以为是点睛之笔因为一个归字,就点明这首词得作者乃是流落人间的仙子”

第四百三十章:可怜十月初三夜

这首词唱道此处,顿时让欣赏的人觉得心旷神怡。

因为旋律是非常优美的,同时也是非常之新颖的,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旋律。

至于这半阙词的内容,感觉上非常之优美,飘飘然宛如谪仙人,超凡脱俗不似凡间。

很快的,伴随着音乐声,下半阕的词再次唱了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半阕是优美的话,那么下半阕就是就是直接将你的所有心思全部都沉浸到里面去了。

这时候你根本就不会想什么词优美不优美的问题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完完全全地被带入到这首词得那种意境之中。

听完这首词之后,现场基本上所有的文人骚客都在喃喃自语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了。

这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尤其是末尾两句更是几乎家喻户晓,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完美的作品,无论放在那个时空,都注定是完美的

因此这首词一出,所有的文人骚客都沉沦了。

就算是在楚江秋怀里的钱雨柔和吴纤云,也无不沉浸在这优美的诗词之中。

当然了,就算是那些普通百姓,不太懂的欣赏这首词得妙处,也是觉得末尾几句是极好的。

更兼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引人入胜,自是人人听的津津乐道。

到了此时,楚江秋决定在帮上李薇儿一把。

想到此处,楚江秋心里已经有了算计,不由高声吟哦道:“疑是仙音下凡尘,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这首诗本来是杜甫的赠花卿,诗的首句是锦城丝管日纷纷,不过用在这里并不妥当,所以楚江秋自己给改了一下。

急切之间这么一改,平仄估计是对不上了。

不过对于一首好诗来说,就算有些许平仄不合适,也是无妨的,这叫得意忘形。

果然,听了楚江秋的这首诗,顿时惊醒了现场的无数文人骚客。

这些文人骚客听到楚江秋的诗作之后,不由得连连赞叹,连称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楚才子不愧为楚才子啊,各种绝妙好辞简直就是信手拈来。

不过说句真心话,这首诗虽然妙,但是比之刚才那位清倌人唱的词,却是差了不止一筹。

不过好多人转念一想,刚才那首词,谁就敢说不是人家楚才子写的呢

因为到了明末这会,固然前有江南四大才子,后有四公子,但是始终没有出过诗词大家。

像这种足以流传千古的词作,在明末的这些文人中间,还真的没有人能够写的出来。

勉强能够对的上号的,也就只有眼前的这位楚才子了。

gu903();于是有人忍不住问道:“楚才子,敢问刚才这位薇儿小姐所唱的这首词,可是出自楚才子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