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6(2 / 2)

gu903();而朱和城则是饶有兴趣地问道:“楚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能开辟一段盛世,所为何来概之因开朝之处,人烟稀少,人少而地多,粮食充足,人口繁衍必然迅速,所以很容易开辟盛世。”

“而历朝历代又因何而灭亡其实大多都会归结到粮食欠缺这一点上。”

“人口繁衍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就只有这么多,当土地的产出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百姓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或者是各种天灾人祸。”

“这时候朝廷财政多半不足,没有能力赈灾扶贫,再加上皇朝延续已久,吏治必然松懈,贪官污吏横行,官逼民反,皇朝必然倾覆”

袁继咸原本不以为意,但是随着楚江秋话题展开,袁继咸却是越听越是心惊。

只因为楚才子所说,竟然十分的有道理,细思起来,只觉果是如此。

而此种言论,在之前确是从来未曾听闻过的。

此刻,袁继咸在心里对楚江秋不由多了几分钦佩之情。

而朱和城早就激动的拍案叫好了,忍不住问道:“楚才子,既然知道了症结所在,可有化解之法”

楚江秋微微笑道:“化解之法有二,其一就是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粮食产量的提高总归有个限度,而人口的增长是无穷尽的,早晚会有一天粮食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口。第二嘛就是战争,死掉一批人,粮食自然就可以养活剩下的人了,只不过这个办法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是玩火自焚。”

朱芷雪不由惊呼道:“先生,此法太过泯灭人性,怎可动用此法”

关于后续情节的一个调查

首先感谢傲娇已青涩。面具下的伪装譑謸ぶ咿滼几位书友的打赏,你们的打赏,是对我最好的鼓励,谢谢你们

这是烟雨的第一个单章,除了对几位书友打赏表示感谢以外,还想就后续情节做一个调查。

这是一本双穿书,历史和都市戏份贯穿始终,我现在想就历史和都市情节的戏份做一下调查,希望书友们能提出宝贵意见。

1、历史和都市戏份开;

2、历史和都市戏份七三开;

3、历史和都市戏份八二开;

4、历史和都市戏份九一开。

按常理来说,历史类书应该偏重于历史,但是烟雨这本书的架构决定了必须要有都市戏份。

至于都市戏份的多少,烟雨决定尊重书友大大们的喜好

热烈欢迎你们给出宝贵的意见

第一百四十二章:隆中对下

楚江秋冷笑道:“这战争,其实不是当权者想要选的,而是官逼民反,民反而不得不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万物,无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譬如说池塘里的蝌蚪,如果池塘里的水日益减少,那么池塘里的蝌蚪就会释放出一种毒素,大多数蝌蚪会死去。但是剩下来的却可以存活下来,虽然死了大多数,但是对蝌蚪整个群体来说,却是存活了下来。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听了楚江秋的话,袁继咸朱和城还有朱芷雪,无不产生一种遍体生寒的感觉。

这时才明白,刚才楚江秋所说的第二个方法是战争,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选择的,而是天地规则之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无论谁胜谁败,总归会有剩下来的人,这些人便可以存活。

对人类整个群体来说,避免了整个群体灭亡的下场,仍然可以继续繁衍下去。

而仔细回想一下,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朱和城不由避席,对楚江秋深深一揖,诚惶诚恐地问道:“楚才子,有没有办法,既可以避免战争大批量死人,又可以让所有人都活下去”

此刻说的尽兴,楚江秋也是十多杯酒下去了,这可是五十多度的五粮液,因此楚江秋现在也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听到朱和城的提问,楚江秋不由哈哈大笑道:“若是别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办法,不过在本公子看来,事情也并非不可为”

“此处灾民种植的地瓜、玉米、花生,能够大大提升粮食产量,五年之中,便可以扩大到全国范围。到时,足以养活五万万人口”

“只要有五年修养生息的时间,没有内乱,那么关外的满清便不足为惧。到时候可以建造大船,消灭倭寇,沿海经商,可以大大提升国力。到时候国富民强,区区满清,一扫而清。”

听楚江秋绘制的蓝图,无比诱人,但是朱和城却是有小小的不忍:“楚先生,那些倭寇之中,也有好人。他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被逼无奈吃不上饭才”

楚江秋冷笑道:“那些倭寇残害我大明百姓的时候,你可觉得他可怜你是愿意将屠刀挥向那些倭寇,还是挥向我大明百姓”

朱和城痛快地说道:“当然是挥向那些倭寇了”

此刻,朱和城心里再没有了半点犹豫,满满当当地都是楚江秋刚才所描绘的诱人蓝图

楚先生大才必须要为我所用才是,如此孤王幸甚,大明幸甚

而袁继咸则没朱和城这么乐观,这个蓝图是够诱人的,这个饼画的是够大的,但是你也得能吃的着才成。

袁继咸又漫不经心地问到:“不知江秋认为现在朝堂的危机又在哪里”

听到袁继咸问出这个问题,朱和城忍不住期盼地看往楚江秋。

楚江秋哈哈大笑着说道:“朝堂危机,在于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君王有心匡扶社稷,臣子只知结党私营勾心斗角,至国家危亡于不顾”

“朝堂危机,在于文人待遇过于优厚,而那些文人只知引经据典,而无半分匡扶社稷之才现天下土地大多都依附在这些文人名下,不用向国家缴纳税赋,国家税赋日益减少,入不敷出。”

听到这里,袁继咸不觉心胸大畅,忍不住说道:“楚先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真乃诸葛武侯之才也”

楚江秋微笑不语,心道这些随便在网上搜搜就知道了,何用出户

朱和城忍不住两眼放光地问道:“楚先生,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可有办法解决”

楚江秋淡淡地说道:“朝廷当将土地收回,从新丈量,然后分发给百姓,并且严令百姓买卖,然后可按亩数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税赋自然充足”

朱和城闻言大喜道:“太好了,楚先生何不上书给皇上,建议皇上马上实行这种办法呢”

朱和城此言一出,袁继咸也马上看向楚江秋,只看楚江秋如何回答。

是不是社稷之才,大抵就在这个答案上可见分晓。

楚江秋哈哈大笑道:“漫说我一届草民之言,根本就没有上达天听的可能。即便能够上达天听,皇上必定会砍了草民的脑袋,而不会用草民的建议”

这一番话不由得让袁继咸大点其头。

朱和城则是纳闷地问道:“楚先生,您这是利国利民的好策略啊,皇上为什么要砍你的脑袋”

楚江秋叹了口气,不由说道:“你以为皇上看不出这一点你以为皇上不想变革可是历来之变革,又有几个真正成功的那一次变革,不是无数人头滚滚落地”

“而现在的大明,病入膏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只能徐徐图之”

听了楚江秋的这番话,袁继咸不由得色变。

他在官场浮沉十几年,才慢慢品味出这番道理。

而这位楚才子,足不出户,便能够说的如此透彻,许多地方,都是他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