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冷的天站在街上,迟早得冻出毛病啊。
不知是不是他们的祈盼起到了作用,那名神情严肃如雕塑一般的礼部官员嘴角轻轻一勾,宣布考生入场。
由于参考会试的都是举人老爷,算是半官,负责搜查的官兵不敢过于放肆,手上动作柔和了不少。宁修回想起乡试时被勒令脱去外袍打散发髻的情景,直是感慨不已。
相对而言,京师的贡院要比湖广的条件更好,毕竟是天子脚下。但这只是相对的。
作为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同时考试的超大处所,内部的瑕疵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宁修早有心理准备,故而真正走入号舍时心绪并没有太大的波动。
考试考的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只要保持平和,是不难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出实力的。
宁修已经适应了明代科举的流程模式,进入号舍中后取出食盒、笔墨砚台备考。
随着小吏的唱颂,会试第一场正式开考。
本场考得是四书与经义,依例是先考四书再考本经。
宁修看到四书试题目的那刻,心绪稍稍有些波动,不过随即恢复了平静。
有道题目他不是太熟悉,不过也没什么。
考试嘛,总会遇到复习不到的知识死角。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能慌张,而要尽可能的回忆知识点,寻找破题方向。
以宁修现在的实力,即便一篇文章稍稍有些瑕疵也无伤大雅。
考试的时间是足够的,宁修尽量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构思,等到有了腹稿再去动笔。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文章写的一气呵成,不会出现卡壳的情况。
当然,会试中出现水准下降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看看那些进士文集不难发现,他们乡试作的文章往往优于会试,会试作的文章优于殿试。
大概也是因为压力逐渐增长的缘故吧。都说举重若轻,真正能够做到的有几人
宁修作完四书题目后,忽然想到张懋修也在贡院进行本场考试,不知张三公子会不会像原本历史中的那样在本次大比大放异彩
亦或是因为宁修来到大明,小小蝴蝶震动翅膀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眼下需要想的。
宁修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做好自己。
很快他便动笔,继续写本经的文章。
宁修进入了忘我的境地,文章作得自然极快。
虽然他极力的压节奏,但真正作完文章后发现还是领先了其余考生不少时间。
宁修无奈,只得一遍又一遍的检查。
会试这种大考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提前交卷这种蠢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好在过了半个时辰负责本次会试考务的礼部官员便宣布考试时间到,命令一应吏员开始收卷。
宁修平静的坐在位置上,等着吏员收卷。
本场考试他还是满意的,虽然不能称之为完美,却也是发挥出了他的最好状态。
交完卷后宁修和其他考生一样开始退场。
下场考试时间是二月十二,也就是三天之后。
在次之前贡院会被封闭,任何人不得靠近。
离开贡院后宁修直接返回湖广会馆。
随便用了些酒菜后刘惟宁姗姗来迟。
看刘惟宁的气色宁修就知道这厮考得不错。
当初乡试第一场结束后刘惟宁可是一脸猪肝色,失魂落魄的模样。
若不是宁修一再劝说打气,怕是他就要放弃乡试了。
“刘兄看来考得不错啊。”
宁修淡淡笑道。
“彼此彼此。”
刘惟宁摊开双手道:“这次会试的题目真的方正的很,小张阁老果然是求稳啊。”
宁修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科举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考试,考试题目具有极强的倾向性。
主考官的喜好会极大影响考试题目。
本次会试的主考官是次辅张四维。而此人的性格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题目出的自然十分平和。这正是刘惟宁希望看到的。
第二百八十七章会试下第三更
与乡试相比,会试淘汰人数更少录取比率更高。
而一旦会试上榜成为贡士,就相当于稳稳拿到一个进士名额。
因为有明一代殿试只排名次,不刷人。
当然会试淘汰率低只是相对于乡试而言的,就其本身而言竞争亦十分残酷。
不管怎么说考完了最关键的第一场,是可以稍稍松口气了。
宁修与刘惟宁开怀畅饮了一席,接下来的两日亦好好休整。
接下来的两场考试也都波澜不惊,宁修按部就班的答完题,心态极其平和。
“宁贤弟,这下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刘惟宁却显然不是宁修这样的大场面考生,待考完第三场出了贡院才真正松了气。
“是啊,距离放榜还有半个月,确实可以好好逛逛。”
宁修前世曾经读过帝京景物略,对于明代名胜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毕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的,若能亲眼所见自然是最好的。
刘惟宁连连称赞道:“那我们便去潭柘寺吧。”
“潭柘寺”
宁修略微感到有些惊讶。这城中名胜就不少了,为何还要出城去
“去许个愿,求个签,据说潭柘寺的签最灵了。”
刘惟宁仿佛看出宁修所想,径直说道。
“哦刘兄想许什么愿”
宁修嘴唇翕张,淡淡问道。
“这个嘛”刘惟宁的表情颇为尴尬,搓了搓手掌道:“就先不说了吧,不然该不灵了。”
宁修咳咳干笑两声,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潭柘寺他并不陌生,甚至十分熟悉。
前世的时候他便曾去过潭柘寺,不过当时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
潭柘寺的历史极为悠久,作为著名的京西古刹享誉天下。
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足以见得其历史悠久。
经刘惟宁这么一说宁修还真的有些好奇,想去潭柘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