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那儒生朝一名锦衣卫脸上吐了一口吐沫,高声咒骂道。
那被吐了吐沫的锦衣卫不由得大怒,狠狠一脚踹向那儒生的下腹。
很快,那名书生便被锦衣卫押解走了。
经此一事后湖广会馆立时便炸开了锅,众人皆是议论纷纷,有感慨锦衣卫跋扈的,有佩服那儒生人格的。
宁修凑上前去询问道:“敢问一句,那位朋友因何故被锦衣卫缉拿”
“呀,原来是宁解元,失敬失敬。”一名身着浅绿色蜀锦直裰的书生冲宁修拱了拱道:“方才那朋友名叫韩正,他写了一首诗讽刺晋商和次辅张四维,自然惹来大祸了。”
宁修微微皱眉。
晋商和张四维他当然知道,事实上张四维就是晋商在朝中的代表。
要说晋商的崛起还多亏了大明的国策。
当时大明刚刚建国,为了抵御逃到草原的蒙元残余势力,设置九边重镇。
但当时大明国库空虚,承担不了长途运输粮食的花费,便将这一任务委派给了商人。
商人是无利不起早的,你不允诺他们利益他们是不会甘心为朝廷卖命的。
故而朱元璋首创了开中法。
所谓开中法,是指由商人运输粮食到九边,再领取盐引到指定的地方贩卖。
根据运输粮食的多少,授予盐引的数量也会有不同。
盐在明代可是极为重要的物资,商人们得了允诺自然愿意卖命。其中一帮山西商人--晋商便依靠着这一机遇迅速崛起。
可以说晋商的崛起要感谢鞑靼人。若不是鞑靼人时而侵犯边关,大明朝廷也不会在九边囤积重兵,自然不会需要那么多运往边关的粮食了。
后人之所以骂晋商是因为晋商发国难财。
此时晋商尚且与鞑靼人互市,只是没有养出一头猛兽罢了。
宁修却知道,大明真正的威胁不是来于北方,而是辽东。
此时努尔哈赤虽然刚刚二十岁,还在女真部落里打酱油,但宁修知道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便会统一女真各部,继而野心讯速膨胀有问鼎中原之意。
明之亡一是亡于内忧,二是亡于外患。
所谓外患指的便是后金政权。
便说当时后金刚刚建国,国库极为空虚。
努尔哈赤虽然野心勃勃,但碍于国库空虚只得采取借款的办法。
借款对象便是晋商
商人是无节操的,也是唯利是图的。
努尔哈赤允诺给晋商高额利息,晋商便欣然借给后金政权巨款。
为了表示诚意,努尔哈赤甚至还在借据上盖了印玺,称之为龙票。
若没有晋商的“资助”,后金是不会那么快崛起的。
晋商不光借钱给女真人,还往关外运送货物,卖给女真人。
其中不乏盐铁这样的战略物资。
当时大明朝廷是明令禁止与女真人交易互市的,晋商却对这一政令熟视无睹,非但与女真人买卖,还将一些消息情报带给后金政权,实在可恨。
当然,眼下这一切还未发生,也只有宁修知道。
不过晋商的丑恶早已显现,不然也不会有那书生作诗痛斥晋商的情形了。
对于张四维宁修也没有什么好感。
此人工于心计,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一事中推波助澜。
若不是他落井下石,万历皇帝未必会对昔日恩师抄家。
单说他是晋商的代言人便值得痛斥一番了。
“韩朋友高义,宁某佩服”
他这话刚一说完,那身着蜀锦的书生便做了个噤声的动作。
“宁解元请慎言”
他苦笑一声道:“锦衣卫耳目众多,若是让他们听到恐对宁解元不利啊。”
原来他是担心这个
宁修心中有了计较,不以为意的挥了挥手道:“这倒也不必担心,宁某坚信邪不压正。”
宁修这么说当然是因为他的背后是戚继光和张居正。
张四维便是再跋扈,也不敢直接挑战二人吧何况张居正在内廷还有冯保这样的盟友,张四维便是得了失心疯也不会在这种时候出手坑害宁修。
倒是那作诗讽刺张四维和晋商的湖广儒生韩正有些可惜了。以张四维睚眦必报的性子,他若无够硬的关系,必定会惨死在诏狱中。
第二百七十六章晋商之祸4000字二合一大章
想那韩正敢于直斥弊政,痛骂晋商,让宁修佩服不已。
他当然不能见死不救,眼睁睁看韩正烂在诏狱中。
只是该如何帮他呢
宁修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要说这件事是天子的授意宁修觉得不太可能。
一来此时天子尚未亲政,仍然是一个乖宝宝的形象。
二来这种小事不太可能传到天子耳朵里。
既然不是皇帝下的圣旨,那么便只有一种可能了,是次辅张四维的意思
张四维这人表面上看是翩翩君子,有名仕之风。
但此人实则是个睚眦必报的伪君子。
只要是得罪了他的人,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很大可能是张四维听到那首骂他和晋商的诗气不过,便勒令锦衣卫锁拿韩正。
以次辅之尊勒令锦衣卫行事并非没有可能。虽然严格来讲锦衣卫是天子亲军,只对天子负责。
这么说来这件事就十分值得玩味了。
如果天子对此事完全不知晓,而是张四维一人策划,那么完全可以把事情闹大。
只要把事情闹大了,张四维便会慌张,届时只要稍稍给些推力就不难把韩正营救出来。
那么眼下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天子对此事知情与否。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宁修虽然是穿越人士,却也不会读心术,更不可能了解到紫禁城中的那位圣天子的想法。这件事必须要假借他人之手了。
宁修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张居正。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