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4(2 / 2)

奋斗在晚明 一袖乾坤 2111 字 2023-10-13

gu903();别管是县官还是府官,亦或是教谕这种学官,无疑都有教化百姓的责任。

既然要教化百姓,您自己不能长得太寒碜吧

不然万一吓到了百姓,那可如何是好

本来百姓好好的过日子呢,被地方官吓得得了疯病癔症,该找谁说理去

再就是为官者需要官威。

官威这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您本身就是歪瓜裂枣,再化妆涂粉也掩饰不了啊。

所以综合这两点,科举录式时对于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是基本要求,不符合的别管成绩有多好一律剔除。

故而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容貌俊秀,何教谕自然也不例外。

何教谕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只考中了举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南直隶考中举人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大明文教兴盛之地本就在南方,而南方之中又以南直隶、浙省、江西为最。

其中南直隶的苏州府、浙省的绍兴府、杭州府,江西的吉安府都是其中翘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考霸聚集地,能够在这些地方突围而出,考中功名的都是一等一的牛人。

何教谕能够在苏州府一众读书人中杀出重围,足以证明他是有实力的。

对此,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故而何一卿在考中举人仅仅一年后便候补为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县学教谕。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中举人只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需要候补。什么时候吏部的名册上出了缺,才会考虑这些举人。

当然,出的缺少排队的人多,这就会有竞争。吏部通常会选择那些文教兴盛之地的举人补缺,因为这些人的实力更强,选他们不会引起争议。

何一卿便这么从苏州来到荆州,开始了县学教谕生涯。

除了何教谕,县学之中还标配了三位训导,分别是杜翰、唐仁昱、赵亘。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章县学生活第一天第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现在负责点名的就是训导杜翰。其余两名训导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在明伦堂中。

杜训导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着每个生员的名字,念到谁谁就会恭声回应。

过了一盏茶的工夫杜训导才将册子上的名字全部念了一遍,除了两名生员染了重病不能前来,所有人都已到了明伦堂。

宁修和刘惟宁自然也不例外。

杜训导点过名后走到何教谕身边低语了一番,何教谕点了点头示意杜训导到一边坐下。

“老夫知道你们有的人刚刚游学回来,但既然已经到了县学就要遵守县学的规矩。距离科试已经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温书,争取在科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获得乡试的参试资格。”

何教谕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的说道。

对于这种例行的考前动员,宁修前世不知经历过多少回,早已没有了新鲜感。

他好不容易等到何教谕说完,正想松口气缓缓紧绷的神经,谁知何教谕话锋一转,又开始介绍接下来一个月诸生员在县学内的课业安排。

“临近科试,容不得一丝大意。每日上午本教谕亲自为你们讲授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每日下午由杜训导、唐训导、赵训导为你们分别讲授五经。其中杜训导讲授诗经,唐训导讲授尚书、礼记,赵训导讲授易经、春秋。你们根据自己选择的本经选择相应的训导听课。晚上县学没有强制要求生员必须留宿,但留在县学的生员可以到明伦堂温书。”

有明一代,但凡是正式的考试如乡试、会试都会考三场。

其中第一场会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所谓四书义,顾名思义自然是从四书中出题。四书是必修课,所以考生必须都学。又因为只有三道题目,故而肯定不可能把四书的内容都考到。明代中后期绝大部分的科举考试一般都会选择从论语、孟子、中庸各出一道题目,而大学则很少被选取。大概是因为大学全篇仅仅五千多字,可供截取出题的内容实在太少,即便出截搭题也容易被押中题目。

至于经义四道,当然是从五经中出题了。五经相当于是选修课,不需要考生都学,只需要选学其中一门作为本经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根据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各出四道题,再根据考生考试报名时的本经发放试题。也就是说选择不同本经的考生,经义试题会不一样。

这其中就有学问了。通常来讲,诗经、尚书、易经是较为热门的选择。而礼记、春秋则相对冷门一些。

热门的这三种本经被研究的透彻,但是选择的人也多,竞争激烈。

冷门的那两种比较孤僻,没有太多经验可循,但选择的人少,竞争相对小一点。

可谓各有利弊。

第二场考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一道。诏、诰、表也是三选其一,并不需要都作,明代的考生一般会选择表来作答。至于判语则规定必须作答,会从大明律中直接出题。

表和判语对于宁修来说可谓是最难学的。表的话还是有学习必要的,毕竟将来要在官场混,不会上表怎么行。宁修也跟着张懋修学习了一番,应付考试是足够了。

至于判语,可就真的让他头疼了。要想学好判语,就得熟读大明律。虽说学好法律不吃亏,可大明律实在太过晦涩,便连专业的老吏都不一定能够全部吃透。更不必说浅尝辄止只为考试的读书人了。

第三场为策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议论文。只不过比之后世的议论文,明代的策论论点更为犀利,常常与朝廷的大政方针相关。一般看一个人是不是书呆子就看他策论作的如何。

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一般第一场的三道四书义和四道经义会作的很漂亮。而第二场的论判、诏、诰、表也作的还可以。但到了第三场策论就露了马脚。

而那些对于治国理政有真知灼见的人一般策论都作的很犀利。

不过可悲的是,明代科举只看重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经义。

只要第一场考的好了,第二场和第三场就是走走过场。

当然,殿试是只考策论的。不过到了殿试时已经不再淘汰人,即便那些死读书的人作的策论一塌糊涂,也会高中进士,最多只是名次有所下滑而已。

所以要想考好科举,就必须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四书与五经的研读上。四书和五经之中,尤以四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