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9(1 / 2)

量。凌制军按说升了总督,就该驻节肇庆,可他依旧驻在广州,就是为了推行一条鞭。这个态度拿出来,谁再硬扛,那就是不给总督面子了。西关虽然有武力有银子,但总归也是商人不是反贼,硬顶朝廷,他们也没这胆量。再说这三位员外土地不多,交税也没什么大不了,家里又没有功名,拿什么拼啊更重要的是,我给了他们机会么,这就好象来红袖招一样。你海棠姐不留客,我当然不高兴了。可是你介绍一个好姐妹来陪我,我的火气总归就小了,也不能为这种事就翻脸不是么”

海棠噗嗤一笑,“范公子你这话说的促狭了,现在你可是广州城里有名的大才子,小孩子读你的幼学琼林,那些半大孩子听金镖记,我听说佛山已经有武馆改名做宝芝林了。我们红袖招的姐妹,可都等着看你写的那什么朱小姐节烈记,还有什么罗赛奥一妒倾家,白娘子演义呢。我那姐夫原本什么都不做,你现在也把他弄到衙门里去普那鞭子法,兰姐都感念你恩德,可着红袖招你看中的女人,还有谁会不留你的客”

她上前一步,小声道:“范公子,你昨天晚上陪几位员外打了一晚的马吊,干脆歇一歇,我伺候着你”

“免了吧。我还要赶回去呢,自己的生意刚开张,不能不管。我新近搞的双皮奶,虾饺还有烧卖你感觉怎么样”

海棠叹了口气,“没意思。昨天人家帮你说好话,说的口都干了,你这人怎么一点情分不讲的,好歹就睡一宿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我带着毒,睡了我就害你的运势”

范进哈哈笑着,在她脸上香了一口,“能得海棠姐垂青,在下三生有幸,不过眼下可不是时候。生意刚做,万事开头难。西关那个地方你是知道的,不容易立足,我能在里面站住脚是有多不容易,总不能砸了招牌。等到生意稳定下来,一定要与海棠姐你好好聊聊。这样吧,我多坐一会,再给你画两幅画,你就说是我留宿之后画的,不会有人怀疑。”

“这样才对么,你帮帮我,我帮帮你,才是皆大欢喜。等你酒楼正式开张时,我带了姐妹去给你撑场子,免费的。”

范进如今绘画的技艺与速度都大为提高,时间并不太长,两幅画便已完成。海棠一边收着画一边道:“范公子啊,我这种人呢,其实说穿了,就是给你们找乐子的玩物,于正事上不该插口。可是你这个书生跟其他人不一样,不会看不起我们,我也愿意跟你多说两句。我家其实当初也还算有钱,我爹在乡下也算个殷实人家。结果衙门里一位书办看上我娘,故意给我爹派了买珠的差事,再后来就是家破人亡,我也进了这里。这是命,不说什么了。但是你这一条鞭法要是搞成,世上就可以少几个海棠,这是好事。所以我希望你成功,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只管说,不用银子我也帮你。”

范进点点头,握住海棠的手道:“那书办的名字还记得么”

“我进来的第二年他就死了,我用梳笼的钱外加陪他三天雇了个跑江湖的,要不要抓我去衙门”

“如果有人因为这个抓你,我负责捞你出来。”

“那本姑娘要不要以身相许,以谢公子大恩大德”

“我这个人施恩不望报的,你就当我是圣人再世,马马虎虎香个嘴就好了。”

门外,兰姐轻轻摇头,叹息一声,“总归是有缘无分,海棠可惜了。”

正文卷第一百一十九章名利下

广州的西关在另一时间线里,因为海贸的关系,在清代大放异彩,乃至名动天下的十三行,就设立于此。所谓西关小姐东关大少,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在当下,由于华夷互市的地点设在电白,这里的交易量有限,其繁荣程度并不及后世,但是由于有水运优势交通便利,也是一处极热闹的商埠。

十八铺中第一铺以津为名,余者皆以铺闻,既是商人也办团练。为了防备海盗或是泼皮无赖的骚扰,这些地方由大商户出面,集合人力财力武装守卫。以本族青壮为基干,以江湖人以及拳师武师为附庸组成的十八铺护卫队,在广州本地素以能征善战著称。武力之强足以令寻常盗贼望而却步,即便是林凤这种大寇,也要考虑攻打十八铺所要付出的代价及收获是否成比例,而不敢轻易对这里言武。

十八铺的繁荣主要依赖商业,注定是以商人为主体的组织。商户中,又以潘、叶、梁三家为主。家族子弟多,自己的生意也大,整个十八铺,就在这三位大商人的掌握之中。

这种地方排外是难免的事,一般的商人想要挤进这里经营,必然要拜大商人的码头,否则是没法经营下去的。即便碍于官身不好明着作对,只要指示下面在生意上予以制裁,也足以让人无力经营。

一些西关商人,甚至开始利用这种环境牟利。比如先低价卖出一块地皮,吸引外地人来投资。等到其建好了铺子,再实施打击,让其经营不下去,最终就只能把铺面再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土地原主人。范进的地皮,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才买下来。

那里原本就是一处酒楼,生意很惨淡,在梁盼弟出面买下时,这酒楼实际已经处于倒闭边缘。是以出的价格不高,拣了个大便宜。随即就投入资金改建、修房子,原本范进住的那小院就有些狭窄,这里干脆改成前店后屋模式,也便于居住。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行,而这一阶段中,范进露面的次数并不多,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文澜书院的建设上。

从建筑规划,到施工选材核算工款,出面的固然是南海县衙,但是实际操作这事的还是他。由于之前给城中大户画喜容时,很认识一些材料商,操办起采买的事比普通人终归是要省点力。

得自南澳的金珠,半归朝廷半归广东地方自用,从中拿出千把两银子,就足以把书院修的很气派。何况这书院修在西关,本地商贾子弟就读就比较方便,商而优则仕,在明朝做商人的地位终究比不上读书人,稍微有了些资本的商户,就都想把子弟送进学房。所以不管西关怎么排外,也不会拒绝一座书院,商人们反倒是承担了一半的建设费用,与官府各出一半修建经费,连带建筑用工也都是西关人来担任。

直到书院落成,酒楼的前主人袁秋田才发现自己似乎犯了个错误。原本酒楼生意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周围铺户不多,客流量少。现在书院与酒楼几乎是紧挨着,考虑到书院里那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这酒楼的生意也未免太好做了

袁秋田在十八铺共计有三家酒楼外加两个小酒肆,于饮食行业里,亦算个不小的人物。作为土生土长西关人,他当然知道西关这种卖地骗人建设的经营方式,其卖酒楼的目的也在于此。这个俏寡妇先把酒楼替自己装修好,自己再把它盘过来。

可是随着书院落成,他发现自己的算计可能落了空,照这样下去,这个寡妇可能真要在这里立住脚,那这酒楼不是卖得太便宜了他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是认为自己当初的卖价太低了些,至少也应该参考一家大酒楼的价格盘掉店面才合算,更别说还有地皮。

必须让她补上查差价,要么交出酒楼,袁秋田如是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