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5(2 / 2)

老兵不死 玗石页 1939 字 2023-10-12

gu903();0369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孙为民不由自主地放起了一首歌,天路。

这是一首西藏风格典型突出的歌曲。

她重现了西藏人民渴望开通青藏铁路的愿望。

也赞扬了我国铁路建设者们,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西藏人民拥有通向祖国各地的铁路线,圆了西藏人民多年的梦想。

看了孙为民一眼,王亮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孙子要表达什么了。

孙为民的父亲孙海泉,也就是当年的骑兵连连长孙德胜的儿子。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孙海泉参与了川藏线的建设。

如今,当年为祖国的边疆奉献出青春和健康的孙海泉因为疾病常年卧床。

当提及西藏这块圣地的时候,怎么不会引起孙为民这个当儿子的感慨呢。

那个地方,有父辈遗留下来的痕迹。

更有数不清的忠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一句句歌词钻入到王亮的心坎里,又是历历在目的往事。

他不能沉默。

王亮道:“从川藏线一路走来,你可以欣赏到美景,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条路上,有多少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这留下血和汗甚至是奉献了生命”

不是王亮矫情,一想到这里,泪如泉涌。

因为有太多太多的烈士的英魂长眠在此。

有太多太多英勇无畏的川藏汽车兵依然前进在路上。

“百步之内有险情,十里之内埋忠骨。”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王亮下意识地说出了这两句话,由此,一段历史又被揭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整个西藏没有一公里的公路。

在那个年代,西藏的所有的交通运输全都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

一九五零年,解放军接到解放西藏的命令。

最高指令:“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于是,第一条进藏公路开始修建。

“川藏线是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现在是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川康公路建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成都通往当时的西康省省会雅安的省际公路。”

“一九五零年开始修建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在西康撤省后两条路并称川藏公路。”王亮介绍道。

那个年代,在平原上修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是在海拔高达六千米,地势起伏大的高原上。

可以说,那比登天还要难。

修路,是从徒手敲石头开始的。

对于当年修路的事情,王亮记忆犹新。

他参与过规划,也参与过图纸设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施工时间里他还一直在高原上帮忙。

王亮介绍道:“当时修路的标准已经放到最低了,三层路面,一层石灰,一层黏土,一层石子,然后轧平后形成公路。”

但是,摆在战士们面前的是十四座终年积雪的雪山。

以及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恶劣自然环境。

光是参与修路的第一期人员就达到了十余万。

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各族民工。

工具:钢钳、铁锤。

都是一些最最原始的工具。

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我们又何尝不想使用机械来修路,可当时在高原上机械设备根本就施展不开手脚,一切只能依靠人工。”王亮的表情显得有些忧伤。

在悬崖边上开山筑路,谈何容易。

几乎每推进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

王亮清楚地记得一个数字,仅仅是在川藏线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不少于两千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工为此献出生命。

换算下来,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牺牲的人数是五人。

“我记得,雀儿山,就是一个小山头,光在那个小山头上,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