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拱手让出乌克兰,让德军控制黑海交通线,苏联正面战场上全面溃败,让出一半以上的精华地区这确实和战败没有任何区别了。
即便那个时候依旧有美国人的支持,可苏军依旧看不到任何扭转战局的希望。
“如果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守不住的话那塞瓦斯托波尔,就只能拱手让给德国人了。”朱可夫有些心灰意冷。
“不会,选拔最忠诚的战士,我们在那些要塞里坚守阵地,也许三个月都可以坚持下来到了明年,事情也许真的会有转机”瓦图京想了想,开口说道。
塞瓦斯托波尔除了是一个港口之外,还是一个巨大的要塞。当年英法联军在这里与俄军激战,都没有取得胜利。
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
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用的是战列舰级别的炮塔设计。
炮塔整体由200到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到4米。
此外,在这个强力的,被命名为高尔基1号的炮塔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1号要塞作为前沿防御。
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
另外,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如果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损失必然是巨大的。
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主弹药库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可谓是万无一失。
正因为如此,瓦图京才觉得,浪费这么一座巨型要塞群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不如放上一些部队,用来拖延德军的进攻。
他的这个提议,也让朱可夫有些意动如果操作得当,那座不可攻陷的要塞也许会成为德军的坟墓。
要知道,在1854年,英法联军在这里猛攻了340多天,也没有能够拿下塞瓦斯托波尔
“如果能够在那里坚持一年的时间可能那里真的会变成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朱可夫看着地图上的要塞地区,轻声的嘀咕道。
“是啊也许真的会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瓦图京看着朱可夫道:“朱可夫同志你指挥撤退,我去塞瓦斯托波尔”
“瓦图京同志”朱可夫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他觉得自己面前的瓦图京,真的是一个非常勇敢的苏维埃战士。
可是,如果自己失去了瓦图京的支持,那斯大林会不会继续保持着眼前的这份信任呢
考虑到了这里,朱可夫不得不开口对瓦图京说道:“还是我去吧,你留下来,向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负责,指挥剩下的部队”
虽然留下来的人可以指挥大概150万的军队,可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光。至于塞瓦斯托波尔,看上去很小,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了
正文1114夜幕中的舰队
深夜的伊斯坦布尔港湾,一艘巨大的黑影缓慢的通过并不算宽敞的航道。
它那巨大的身躯,让人看一眼就不寒而栗,这可能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战争机器之一了,至少现在是这样。
紧紧跟在这艘巨大的黑影后面的,是另外一艘巨大的黑影。它们有条不紊的经过海峡,看上去神秘而且强大。
如此规模的舰队,经过海峡,是不可能不让土耳其高层知道的,在这支舰队经过海峡的前一小时,土耳其高层就拿到了通告。
可是,即便是亲眼见到了事实,土耳其的高层们依旧不敢相信,他们看到的一切
多少年了,他们都没有看到规模如此庞大的舰队了多少年了,黑海即将又一次迎来腥风血雨。
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联合舰队,是由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三国舰队组成的一支超级舰队。
最先通过土耳其海峡的战舰,是加富尔级战列舰两艘,维内托级战列舰两艘的意大利舰队。
仅仅是战列舰,意大利就出动了五艘,可见这一次进入黑海,轴心国海军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
随后,趁着夜幕通过土耳其海峡的,就是轴心国舰队的主力,德国大西洋舰队了。
借着出海训练的名义,吕特晏斯带领自己的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一起进入了地中海,汇合了林德曼将军指挥的德国地中海舰队,组成了德国二战开始以来最强大的作战舰队。
除了返回基尔军港整修调试的拉米雷斯号之外,德国海军拥有的6艘战列舰倾巢而出,还有三艘战列巡洋舰在内,一共9艘主力舰,在齐柏林号、修复的可畏号、皇家方舟号、光辉号与易北河号还有多瑙河号6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进入了地中海。
6艘航空母舰一共只能搭载220架左右的飞机,原因是其中有两艘只能装载不到30架飞机的改装护航航母凑数。
但是,即便是这样,德国海军的200多架舰载机,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要比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苏联空军强太多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6艘航空母舰护航,德国主力舰舰队才有胆子,就这样杀入黑海。
同样的,在德国舰队后面,是法国舰队维希法国之所以派出了自己的舰队,这件事就要从达尔朗元帅的站队说起了。
在德国横扫苏联的同时,法国维希政府也在享受着德国经济恢复带来的红利。
欧洲战争似乎已经随着英国的投降彻底结束,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分享德国战胜苏联带来的好处。
比如说,军工业在德国军方的订单里,分到了大量的好处。包括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英国军工企业,都在战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他们在为德国军队生产炮弹,在为德国军队生产汽车,在为德国军队生产更多更多的军用物资。
而法国,比英国还要受益更早。甚至在英国舰队攻击法国舰队的时候,法国高层就欠下了元首一份人情。
然后,法国政府开始借助来自利比亚的石油红利恢复生产,加上德国的军事订单还有民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