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轻时,也当过几天弼马温类的小吏,小官最难做,老百姓和上级都把你当狗看,董奉受不了,就辞官归隐了,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曾经救过交州太守士燮的命,“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董奉因为用医术使停尸三天的士燮起死回生,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从而获得了“医仙”的称号。
士燮留董奉在他府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无意中被董奉得知,因为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便欲杀人灭口,董奉用道家气功佐以中药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
也有说法是董奉为了婉拒士燮的挽留而装死,士燮将他安葬。后来士燮听说江湖上有个医仙董奉,便挖坟掘墓,发现棺材里不见了董奉的尸体。
董奉又被誉为“杏林始祖”,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董奉看病不收钱,小病看好了,病人或家属到山上董奉承包的地里种一棵杏树就行了,重病看好了,种五棵。
于是十年种了十万多棵,那得治好多少的病人据说杏子成熟时,董奉让人拿粮食来换取自助采摘的杏子,然后再把粮食施舍给没饭吃的人。
根据董奉的传说,后世医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以“杏林春暖”、“杏林高手”、“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以“杏林之家”来形容医学世家。
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他掌握了道家养生的技巧,获尽天年。
第二便是医圣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高官。
官不小,事务也繁杂,但是他喜欢治病救人,一天不看病人手就痒痒。张仲景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这两天不管理公务了,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望闻问切,仔细为群众诊治。
长沙太守的衙门大堂就这样成了医馆当官的在衙门里看病,张仲景大概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
“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一些市镇很快就变成了空城,其中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约占七成。
正文第六零二章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悲悯人民的战乱与病痛之苦,便辞去官职,从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各种古典医籍,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药。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典籍。
时至今日,后人从伤寒杂病论残卷中整理出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高等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可见张仲景著作的影响力之大。
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读到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这真是治病救人的好书”
第三位才轮到神医华佗:
柳随风摆花漂泊,
华佗难医天下过,
一曲未尽半生缘,
浮世如意有几多。
比起后来隐居了的董奉和张仲景,神医华佗则一直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
“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民间有许多关于华佗治病救人的传说,不过也有不少被他诊治后没有治好的例子,比如陈登和曹操。
陈登早年有病,虽经神医华佗诊治,并未除根。
华佗预言三年后并复发,让陈登到时候再找他,就能根除了。陈登后病重而“佗不在”。找不到人徒弟说他采药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虽然三年预约之期有点长,但必定是预约了。人命关天,这算是华佗不负责任还是陈登运气不好呢
华佗在建安三神医三人之中不是最出色的,甚至只能排第三名,但是他却是三人之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可能是因为小说家演义出来的他为关羽刮骨疗毒,以及被曹操疑而杀之的缘故吧。
至于刮骨疗毒,对于关羽来说,确有其事,只不过那个医生并不是华佗,华佗死于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