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站出来打断了阎主任的话。
“对,你们都是骗,别以为我们就会任你们摆布,今天苍老师不回来,我们就不上课,如果辞退苍老师,我们就退”魏东魁说道。
整个九班的怒火都被点燃了,这一刻没有一个人胆怯的,虽然有人不说话,但站在这里就代表了他们的立场,甚至安秋月也是如此,她虽然不待见苍龙,但也不至于因为这件事而触了九班的众怒。
阎主任咬着牙,气的浑身直颤,如果换成了他以前的脾气,就得上去扇人,但现在他忍住了,不是因为怕左羽对他动手,他相信自己上去扇人,左羽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因为校长昨晚和他说的那一番话,有些事不能用暴力解决,因为他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生们的未来,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责任。
但讲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无论他们解释什么,生们就是不相信,要求见到苍老师,才肯上课,而且不能辞退苍龙,否则他们全体退。
孙丽萍赶到校的时候,其它班级已经开始上课,前些天集体翘课的事情,已经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而今天生们居然集体不出早操,并且在宿舍里和保卫科的人打起来了,虽然事件平息,闹事的生都被抓进了保卫科,却没想到左羽带着一帮女生又杀了进去,并且占领了保卫科,不允许任何人进去。
孙丽萍知道,这要是闹大点,一中的名声就得被九班给毁了,可是当她赶到保卫科时,却发现自己的话也不管用,生们需要见到苍龙,才肯理智的和他们谈判。
校长得知此事匆忙赶来,到了保卫科,却遭遇了九班生的冷眼,甚至是讥讽,无论他如何苦口婆心的解释,生们就是不听,认为是在敷衍他们。
苦劝无果的校长离开了保卫科,并且要求老师和保卫科的人都离开,他很清楚现在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苍龙,但偏偏苍龙却还没被释放,要到下午才行,如果这件事情在闹大的话,昨天他做出的决定,就会前功尽弃了。
“打电话给问温副市长,看看他那边能不能提前放人,这件事一定要先压下去,一旦媒体得知又会大肆渲染,家长们刚安抚的心,又会不安了,尤其是社会上的反响。”校长吩咐阎主任道。
“他们不争气了”阎主任叹了一口气,拿起电话拨通了市政府办公室电话。
“不是他们不争气,而是有人在背后搞鬼,生是被人怂恿。”校长表情严肃道。
阎主任想说什么,电话却通了,于是道:“我这里是一中,不知道温副市长在不在,我想”
第124章,燃烧的青春11
人最担心什么,往往就来什么,媒体就和长了狗鼻似的,嗅到了一中的不同寻常。
保安们全都聚集保卫室外,于是造成了一中空虚,东宁市的媒体一窝蜂的涌了进来,其中还包括几大主流媒体。
身为经济大市,东宁市的媒体开放程是其他大市所无法岂级的,这其中有几任行政长官和一把手放任的缘故,加上东宁市本地对教育改革普遍不看好,所以试点班出了什么事,除非是上面有压力下来,不然行政长官和一把手都不会去理会。
市一中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自从教育部开设试点班以来,就没有消停过,特聘教师带着九班的生翘课事件还没完结,所有人等待着处理结果,一中又出事了。
作为东宁市最大的报社,东江晨报在整个江南省也是有名的,这个报社创办以来,广受中老年人好评,敢于报导一些大事要事,对一些社会敏感话题的评论,是东江晨报最大的特点,其创办时间也是东宁市最早。
随着改革开放,东宁市异军突起,东江晨报也成了东宁人早上必备的一份报纸,因为它见证了东宁市的经济腾飞,也见证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东宁市以及江南省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作为东江晨报的头牌记者,徐庶在整个江南省都广为人知,不仅仅因为她年纪轻轻,也因为她那清爽而干练,又不失美貌的形象,至今单身的她传出了不少绯闻,有人说她是某领导的女儿,也有人说她是某领导的小,她是借助名气上位的。
而事实上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作为一个媒体人,尤其是在当今讯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东江晨报能做到今天,从纸业报纸,到网络报纸,最后两者兼顾的发展到如今,几乎是一个奇迹,而徐庶如此年级轻轻,成为东江晨报的金牌记者,也同样是一个奇迹。
对于试点教育改革,徐庶到没有多少抵触感,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不是东宁市本地人,但她也算得上是半个东宁市本地人。
从来到东宁市以来,徐庶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编辑,走到东江晨报的金字招牌,吃过的苦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
做媒体最大的压力,来自上面也来自下面,东江晨报能走到今天,就是能在这上下的压力中,保持一个平衡。
徐庶对东宁市本地人最大的印象是,他们的本地意识感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本地意识,大事可以说到东宁市经济腾飞,几乎大多数从东宁市走出去,从名牌大毕业的,都主动加入了家乡的建设。
而小事则可以说到,外地人如果和本地人起冲突,那么本地人不会管任何道理不道理,冲上去就会先把外地人揍一顿死的,哪怕两个本地人之间本来就有仇,他们也会先攘外,在安内,等到把外地人弄跑了,他们又会互相死掐。
很难想象这种矛盾又负责的人际关系,但一切归根于他们的本地意识感之后,就不难解释了。
徐庶刚来到东江晨报时,也是如此,遭到了不少本地人的排挤,但最后她还是一步步的走出来了,因为她把握住了一个平衡,就好似东江晨报能在上面的压力和下面压力中,把握住的那个平衡。
一中试点班被普遍不看好,这是本地意识所致,除了那些把孩送进这个试点班的家长之外,其他人都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意思,因为大多数东宁人觉得,这是上面在作秀,教育诟病这么多年,也没见那次的改革有过效果。
他们乐于见到试点班出点问题,于是成为他们大多数人口中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在加以贬低,以讹传讹,最终东宁人对这个试点班都抱着一中敌意的态,这就好似本地人和外地人起了冲突一样。
徐庶很清楚这里面的关系,这是东宁人本地意识感和外地介入流的冲突,他们担忧试点班会把东宁人未来的那种本地意识感冲淡,很不幸的是试点班的特聘教师又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国外留回来的,最重要的是,这个特聘教师的国籍都不是中国,而是土生土长的法国籍华侨,用他们的话,就是假洋鬼。
所以东江晨报在面临上面压力的同时,也得照顾东宁人的本地意识感,所以这次的一中事件,东江晨报在报导上,大的贬低了试点班的所作所为,从全市倒数第一,到集体翘课,东江晨报似乎都迎合着东宁人的那种心态。
只是上面的压力,让东江晨报又不得不遏制这种偏向本地意识感的报导,与往常一样,他们所做的依旧是在其中求取一个平衡,最终的皆大欢喜。
来到一中之前,徐庶与总编就聊过一中试点班的事,连总编也不看好那个试点班,甚至是那个假洋鬼。
但是徐庶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先求的是真实,而不是迎合大众,也不是迎合上面的口味,只是这些话,她都放在心里,从来不会在公众场合,或者在领导面前袒露,除非她想再次走进被排挤的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