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1 / 2)

“说来苏州的文房四宝也真是当今一绝,就说这湖笔技承湖州吴兴,又因着供写大楷、中楷、小楷的不同而分出了个不同的笔号。也因为还有管着画的一块,而有了不同的笔锋,长锋、中锋、短锋配着不同的画种,花卉、翎毛、山水、人物而各有不同。但到了蟠儿那里,我觉得你的那个食单小谱还真是贴切,让人看了就想吃一番。”林海说的就是薛蟠会随身带着的那本手抄本,上面可是记录了老多的食物了,那个精美细腻,配着解说,真有一尝究竟的冲动。

“姨夫我也就是随便的画画,这个做不得准的,要是那个饭庄里没有做出那样的味道了,您可千万别怨我。”薛蟠半是玩笑的口气,他倒是想过用这个作为一个薛家饭馆的广告,配着图画的菜式,就像是那个被李白说过的酒更好喝的感觉。但别说他还远远不是李白,他也不想这么小就找那些个事情来做。就让薛父找了个画匠干了此事,还是有一些客人被这吸引来的,只不过这画可不是薛家一家可做,不多时其他的饭庄也有效仿的了,有的画的还比薛家的好呢。

可也有客人抱怨,这吃到嘴里的没有在画上的美味。这也算是广告的夸大嫌疑了。薛父倒是有先见之明,没有把他们的菜画出个仙样来,就是写实的那种效果。算是给进了店里的南北来客一个清晰的认识,想点什么倒是一目了然了。

“你在这事情上面夸他没用,你得告诉他这东西的好,就像那方砚台可是好东西。”宋诠指着那方砚台赞叹着,“我这里也才刚得一个,你林姨夫就送了你一方,那可是王幼君制作的东西,市面上可是不多,他倒是喜欢你的很。”

薛蟠倒是微微睁大了眼睛,这倒是没有想到,一则是林海对他的喜爱,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说实话薛家和林家的关系其实是有点微妙的,原因就是在王夫人的身上,这事情他以前也想过。

林海是江南官场上一个重要的人,不说举足轻重,也是简在帝心。说来他接近林海不全是什么赤子之心,他要走仕途,又生在江南,必然绕不开林海这个人。本就是亲戚的身份,何必因为一个远在京城的人把关系搞得那么僵,这次来江南请林海从中引荐老师,不单单说是薛父的意见,也有他自己的全力鼓动。

倒是来了这里,也许是他自身合了林海的脾气,也许是林海多年无子,让林海产生了些移情作用,对于这个侄子,倒是有了不错的感情。薛蟠觉得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还是看不到作用,但是以后就不好说了,长据一地,对于这里的关系更加的深入,只要皇上不迁走林海,在江南此地不说人脉,就光光是熟识的人也能多一点。

第二处让他惊讶的,则是这砚台居然是王幼君做的。他没记错的话,那位是清朝初年时候的制砚大家。“姨夫,这是王先生的制物就是那个江南首推王岫筠,盖其砚雄浑精密的王大家”

“自是如此,还能骗你不成,这可真的是发墨不渗的东西,看上去还有一层温元润泽的光,这可是不负了大庆江南第一砚的说法。”林海笑着薛蟠大惊小怪的样子,还以为他是在感叹这东西的不可多得。

这到真真是不可多得,在这里的时间,也对应着原先的明代时间,砚台已经逐步变成了一种文人的藏品,不单单是书写工具的一环,更是一种文玩珍品,名砚备受推崇。

薛蟠惊讶的地方就在这个王大家身上,她可是在原先的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位,是个女子。与当时的顾二娘子同为清初的制砚大家,在乾隆年间获得这样的一方砚台也是一桩美事,还有人争相仿制的。可是却难得不得真品的温纯古雅来。

这里面的故事说也说不尽,但最令薛蟠关心的,却是这是他听见的第一位活在这个世界的,也是在那个世界出现过的人。他心里的波澜不止一星半点,这是不是意味着某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也会一样出现。好在他没有冲动的问,是不是有一同齐名的顾家娘子,这还是让当归打听打听。

薛蟠也是暗暗认识到,不能以偏概全,这里的历史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自己也要小心着,多向先生学学才是。只是,如果可以找到那些有用的手艺人倒也是一桩美事,他心里想起一个人来。

那头,宋诠和林海就聊起了关于着笺纸的史话来。

“要说这信笺还是吴笺的好,有各色各样的,这上面有的是隐罗文的,有的还是砑花的,这最近陆氏笺纸倒是得了圣人的赏识,那上面的笺画倒是或山水或花竹,有的洒金也是不错的。”

林海说着的就是文士间通信,写诗常用的信纸,这东西打宋朝之后就越来越考究了,苏州的艺人改良了工艺,开始了以画入笺。到了本朝,朝廷命苏州织造衙门置办这种吴笺。

“还真是,想当年发明这东西的到真的是个人物,那位洪度大家到是为后来文人增了一大雅趣。”宋诠想着唐朝的那位女诗人薛涛虽在乐籍,却真实一个有才情的人,诗情满天下,更是创造出了这个小小的笺纸,风靡于世,让书信往来多了一位韵味。

薛蟠暗暗在那里点头,这就是古代的发明家,他也是敬佩的。要说薛涛这个女子,他记住的不是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这样风花雪月的诗句,这个年代对于女子总是多了一份不公,即便是后人说宽厚大气的唐朝这种不公也不曾减少,薛涛在情这个字上,许是伤心有余的。

但薛蟠看到的却是那种古代人萌发的创造意识,是来自于爱好。善词好诗的薛涛,才能做出这样的艺术品来。而这种东西不是光留住工艺就行的,不见后来只有北平还有着印笺的风气,姑苏的那些早已泯灭烟尘,不复新意,流于西洋俗工了。这也是再也没有了添墨写文的人了。

要保留住这种韵味,可不是一件易事。

“蟠儿,这里可考一题。”宋诠转向薛蟠问着,“就拿笔墨纸砚来一首诗,当何解”

薛蟠心里苦笑了一下,他可以背下冷门的诗句,但真的是一点创作的细胞都没有,先生可别在这里为难他了。“借花献佛的说,就是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薛涛的这首四友赞道出了文房四宝的品性。”

宋诠摸摸薛蟠的脑袋,他这个学生独独没有作诗的才华,这也是一个缺点了,以后文人筵宴里可怎么办。但是人有缺点未免不是好事,尽善尽美则近妖不似人。

“哈哈蟠儿可以慢慢学诗,这东西靠的是一通百通,不急的,不急的。”林海倒是觉着薛蟠才五岁这样就很好了,他摸着胡子,想着昨天和贾敏的那番话。

gu903();却说林海与贾敏在薛蟠的生辰前,深谈了一番,为的自是林家的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