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6(1 / 2)

逆隋 老茅 2298 字 2023-10-06

过高,现在的大旱未必能让京城粮价上涨的如此疯狂。

为了保证仁寿宫的修建不被钱粮所误,朝庭年初就将钱粮下拨到了山特意修建的官仓中,三十万人,以每人每年消耗七石粮食计,年初下拨到岐山的粮食就要二百一十万石,现在预计存粮起码还有一百万石以上,如果将岐山的粮食运到京城,加上官仓中的存粮,平息京城的粮价大有可能。

吕沐霖一心想解决京城粮价上涨的问题,却没有想到如果当真如此,恐怕太子主持仁寿宫修建的两年之功就要毁于一旦,皇帝即使表面同意,心中对太子也会不满。

杨勇毫不犹豫的否决了吕沐霖的提议,仁寿宫的修建不能耽搁,大隋并不是无粮,也不是无钱,洛阳就有一个大粮仓,关键是道路不通,远水不解近渴,杨勇不由后悔,若早知今年会干旱的这么厉害,去年就应当趁着水运畅通时将洛阳的粮食运到京城储存,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现在也只上能想想而已。

关中有山固之险,以此为都,固然安全,只是没有便捷的交通,遇到这样的天灾马上就暴露其短,这或许就是后世杨广以洛阳为东都并大修运河的原因吧。

渭水河畔,一条宽敞笔直的大道直通群山之间,道路两旁不时可以看到扶老携幼进山的百姓,这些百姓虽然衣着还算整齐,只是面有菜色,走路也是有气无力,走一段路就坐下来歇一阵。

后面一阵隆隆的马蹄声响起,一队数十人的骑士扬起一片灰尘,正匆匆忙忙的赶路,见骑士经过自己身边,许多正坐在旁边的百姓连忙抬手遮住灰尘,眯着眼睛向道路中央过来的骑士望去。

“律律”

杨勇勒住缰绳。停了下来,疑惑地向左右问道:“怎么回事,这条路上为何会多了许多百姓”

这条大道直通向仁寿宫,每过半月杨勇就要到岐山视察一次仁寿宫修建的情况,平时除了向山中运送修建宫殿材料的工人,很少在这条路上发现什么百姓,更别说象这样扶老携幼的情况。

麦铁杖自高奋勇的应道:“殿下,某家去问问

杨勇点了点头。麦铁杖一直没有骑过马。甩开双腿向一对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走去。低声问了几句,马上回来:“回殿下,某家问过了,他们是想进山为皇上修建离宫。”

“修建离宫”杨勇皱了一下眉,仁寿宫刚开始修建时,朝庭虽然宣传民夫不但包食宿,而且每月还结算工钱。大部分人还是不相信,最后依靠强制命令才招满了三十万人,等到数月之后这些强制征发的民夫寄钱回家后,众人才相信真有这等好事,一时之间,许多在农闲后想做工赚点钱的百姓向山中涡涌而来,想加入到修建仁寿宫地队伍中。

可惜招收地民夫已满,而且朝庭需要地是整年在山中干活之人。对于这些只想在农闲时赚点零用钱的农夫自然是一概拒绝。所有人只能失望而归,如今没想到又有人要到山中加入做工的队伍。

不要说仁寿宫还有数月就要完工,就是不完工。恐怕朝庭现在也只会招收熟练的工匠,而不会随便拉人,有些事错过了就等于永远错过。

“山中会招人吗,本宫怎么不知道”杨勇向左右询问道。

每半月太子带着随众进山一次,杨勇不知道之事,其他人当然也不知道,一时众人皆摇头,麦铁杖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的道:“殿下,某家再去问一次。”

“麦爱卿,不必了,大家一起过去吧。”

“是”众人轻轻一夹马肚,所有的马匹都缓步启动,向刚才麦铁杖问过的那对夫妻走去。

刚才麦铁杖一人过来时,看到麦铁杖身高九尺,面容凶恶,这对夫妻已经心头忐忑,如今见到这群骑着高头大马地人都向自己的方向过来,心中更加惊惧,只觉得双腿发软,偏偏移动不了,他们两人中间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倒是丝毫不害怕,睁大着眼睛看着过来的骏马,就想过去模上几下,只是被他的母亲死死抓住衣服才没有得逞。

“请问一下,贤伉俪可是要到山中做工,难道朝庭又开始招人”

“回大人的话,小的小的不知道山中要不要人”男青年总算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回道。

“不知道,不知道你们进山干什么”杨勇郁闷地问道,还以为山中的管事没有他的允许敢私自招人,原来没有地事。

“回大人的话,如今粮食太贵了,我们实在买不起,听说山中做工之人不但每餐管饱,而且还有月钱拿,我们想试试运气,看看能不能进去”既然说开,男青年也就没有那么害怕,这次说话明显顺利的多。

“仅仅试试运气就进山,若是不能进去,你们怎么办”

“这个”迟疑了一下,男青年才回道:“大人,山中有小人的同乡,若是不能进去,只能依靠同乡了,我想,总比在外面饿死好。”

“胡说八道,现在正是大隋盛世,如何会饿死人”一名护卫忍不住喝道。

被这么一喝,中间那名男孩顿时放声大哭,这对青年夫妻也缩了缩,不敢分辨,他们禀承着民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的传统,虽然不知道眼前这些人的底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非富即贵。

杨勇不悦的瞪了那名护卫一眼,安慰道:“你们不用害怕,只要说的是实情,本宫本公子不会怪罪,你说外面会饿死人,你们以前是做什么的”

“回大人,小的小的只是做些手艺活,一月只得三五百个铜子,若是往年,足够买数石大米,加上婆娘也能替人家缝缝补补,补贴一点家用,日子还过得去,如今一月所得却只能买上数斗大米,即使粗粮也不过一石,若再不找机会,大人受得了,孩子也受不了。”

“即如此,京城开了那么多织厂,一个织工每月至少也有四百文,多者六七百文,为何不让你娘子加入织厂,也可以减轻一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