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5(2 / 2)

真实的盗墓 黑山马贼 2440 字 2023-10-05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ji旅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

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ot前朝后寝ot。“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远望时,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而深沉。由远及近,步移景易,变化丰富,秩序严谨,相得相济,引人入胜,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体中包容了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运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采用了最为珍贵的建筑材料,陵区的580多座单体建筑中,有经过两次大地震330年岿然不动的全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有全长达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声若金钟的“五音桥”,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更有采用最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建成并为黄金装饰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后既被她那精湛的艺术所倾倒,更为她那宏伟的气势所折服。五音桥全貌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最早的建筑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筑物距今也近百年,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清东陵是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具特色的例证之一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最为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清东陵的环境及建筑具有相对的脆弱性。

随着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建筑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电力和通信设施等将会大量增加,很容易对陵寝环境造成破坏。清东陵大部分建筑物为砖木结构,具有易糟朽、易燃烧的特点。一些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和艺术品长期处在野外,遭受风剥雨蚀,极易风化,因此具有相对的脆弱性。清东陵葬有不少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清东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人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主宰国家命运,叱咤风云,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豆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