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里,远处地训练营一片静寂。这训练营貌似一处丛林部落废弃的居住点,三间茅草层孤零零地屹立在一片空地上不,说是空地,但这么多年无人照顾,茅草屋周围已长满了藤蔓。许多气生根缠绕在茅草屋左右,不注意观察,几乎看不清茅草屋的入口。
原先,茅草屋周围就是训练场,这里林间布满了假人与饵雷,但现在已完全看不到当时的痕迹,想必秘族人撤离时曾花了相当功夫清理。根据资料,那三间茅草屋地下,是个能居住200余人的地堡,但秘族人撤离时,曾炸毁了大部分地下建筑,仅遗留下数个地穴,伪装成丛林救难屋,以备不时之需。现在,通向那些地穴的那间茅草屋门,屋门边地藤蔓清理得干干净净。
“我去探探”,胡恩自告奋勇。
“不”,罗亦安劝阻道:“我们先去周围清查一下。”
不一会,分散在四周的人员先后传来单调的三声轻咳,这是“一切安全”
的信号。罗亦安打了个手势,示意胡思为他掩护,自己跳跃着,忽左忽右地前进至屋门口。
侧耳倾听,屋内一片寂静,林间只有虫鸣鸟叫。
罗亦安打了个手势,无穷努尔在草丛中隐下身来,进入警戒。其余人则交替掩护着,进入屋前的战斗位置。
闭起眼睛来,罗亦安将思绪延伸出去,感受着周围的动静。
这是罗亦安自地窟探险后第二次运用自己的异能,第一次便是在俾格米人的营地,用放电的手击退鬣狗,而这一次使用的是感知能力,感知周围电子脉冲以及生命气息的波动。
没有异状。
除了队员以及他们的装备之外,在没有其他的电子脉冲与生命气息。
罗亦妥招手示意众人提高警惕,自己闪身钻入丛林屋。
丛林救援屋,在国外这是为迷路的旅行者歇脚用的,里面储备着简单的食物补给,食水。设备完善的丛林救援屋常常还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便于迷路者呼救。而在中国,这种荒野之地的无人小屋,常是鬼、僵尸等恐怖故事的灵感来源。眼前这间丛林救援屋正好印证了这一切。
它的设施齐全:一张快要朽坏的木桌上,摆着一部老旧的无线电发报设备,几节跑水的电池曾为它提供过能源,但现在已毫无电量。不过,就在发报机边的木架上,静静地躺着几节崭新的、包裹在油纸中的电池。数十个绿色的铁罐头,外面缠着防水胶布,很有条理地摞在电池边,显示这间救难屋最近又接获了补充。
同时,这间屋内也有骷髅。紧挨着木桌是张床,床上是具白骨骷髅。骷髅的衣服虽丝丝缕缕,但不是泛滥造成的,罗亦安伸手摸摸骨头,骨色白净。显然,这具骷髅是最近才由非洲白蚁完成的作品。
罗亦安在喉边发出两声啸叫,这是招呼同伴的声音。不久,除瓦努努尔还在林间警戒外,胡恩等人鱼贯而入。
“这是美国货”,胡恩检查完屋内,拿起电池与罐头,向罗亦安解释。有过军队的经历,他对这些军品格外熟识。这一看法同时获得了哈克与汤姆的赞同。
罗亦安检查着骷髅的身边,没有回应胡恩的话。其实,不用验证他已经知道这些补给品是美国人所为。
使用丛林屋有个潜规则:如果只是歇脚,而自己携带的食物、补给富裕,要自觉留下点食物,为丛林屋更换新补给;如果动用了丛林层内的补给,要在第一时间向最近的村落报告,让他们为丛林屋内补充食物,以免后续的迷路者无法获得救援。
美国佬喜欢驾车旅游,这种起源于非洲远古时代的丛林救难屋制度曾救了不少迷途的游客,因此,美国佬维护这一制度的念头很偏执。据说在越南战场上,美国兵常错把越共设立的、潜伏窝棚当成丛林屋,每有路过都不忘留下几听罐头。而在这非洲丛林内食物获取不易,只有富裕的美国佬才不在意几听罐头,自觉自愿地遵守丛林屋规则。非洲部落做不到这点,丛林偷猎者间或也能做点补给工作,但却没有这么大方,扔下一架子罐头便走路。
“一无所获”,罗亦安抄着手,怅怅地说:“他们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
胡恩没有顾忌什么,一边用目光搜寻着简陋的层内,一边说:“我接获的命令是,接应一个人,或者取回他的东西,你能确定就是这人吗”
罗亦安突然竖起一根指头,做了个嘘声动作,与此同时,众人耳朵里传来瓦努努尔的报警声,伴随着这声报警,天空中隐隐响起了嗡嗡声,那是直升机正在逼近。
第四卷丛林惊魂第110章失踪
胡恩压低了嗓门,询问罗亦安的意见:“收拾东西,躲起来”
罗亦安目光盯着那具白骨骷髅,脑海里推算着撤离所需的时间:“拿个睡袋来,把这具尸骸带走。”
对于探险家的尸骸,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西方人喜欢将其埋葬在牺牲地,并以此为荣耀。东方人则讲究叶落归根,让尸骸魂归故里才是对逝者的尊重。美国人来了,他们取走了所有的物品,但没有触动这具遗骸,这是他们表示尊重的方式。但对于罗亦安来说,这位探险者肯定是组织内的前辈,对他表示敬意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魂归故里。
头顶,直升飞机的声音越来越接近,从声音来判断,那架飞机不停的兜着圈子,寻找着,探查着丛林里的动静,来者不知是或是敌,目标不知是否针对这里。
罗亦安打了个手势,哈克与汤姆立刻交替掩护着蹿出屋外。在他们看来,这间简陋的救难屋一目了然,已没有了留恋的必要。当屋里只剩下罗亦安与胡思时,不顾胡思的催促,罗亦安不慌不忙地解开睡袋,将那具尸骸小心的揪入睡袋中,神情充满了敬意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