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大家可以合作的啦杨先生,如果你不介意让我也参与一下,我想现在去你们中旗国际的总部谈一谈”
杨少宗想了想,道:“当然可以谈,非常欢迎,您现在在哪里”
李先生笑道:“很抱歉,没有事先通知一声,我现在就在你们中旗公司楼下的公用电话亭里,既然你愿意邀请我,那我们五分钟后准时见面,请在楼上等我”
“哦,行啊”
杨少宗点着头,将电话挂掉,随时拨了一个内线让秘书处的人迅速去迎接李超人。
李超人很守时间,五分钟后就果然到了会议室的40楼,随行的人不多,只有两个助理,他自己快步上前和杨少宗他们握手,随后一起坐下来闲谈。
杨少宗笑呵呵和李超人感叹道:“都说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李先生在这个时刻忽然愿意加入到这件事中,想必是有一些想法的,还请李先生直言无妨,做生意嘛,能合则合,有机会终究是要联合起来才能赚到更多”
他很清楚,李超人在中策公司背后一直是有联系的,只是李超人自己也知道这个生意比较容易得罪内地官僚阶层,特别是得罪中央,所以才不肯露面,一被揭穿后不顾利润就直接将手中持有的股份转让给金光集团。
不过,这不代表李超人就不想做这些生意,李超人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时机突然加入,包括前两天主动邀请杨少宗参加一个饭局,实际上就是在为此作铺垫,而李超人和黄鸿年之间必定也早就有了某种私下的交易。
香港商人就是这样的风气,香港地方小,财富集中,所以大部分商人都会结团作战,相互保持合作,有机会总是一起赚钱。
当然,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和新世界四位大佬级的地产集团就很少有合作,顶多也就是新鸿基和恒基之间会相互协商拿地,除此之外,四大地产公司之间基本是合作大于竞争,其他的港商则围绕四大地产公司结团作战。
李超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长江实业左右逢源,和内地红筹系的招商局、中海、华润、中信、中银都有非常特殊的合作关系,和洋行、本地港商之间也是如此。
凭心而论,杨少宗和李超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只能说是那么回事,来港发展滞后,杨少宗在香港真正联手的对象一直是四大地产公司中最弱的新世界,此外和恒基的李兆基、理文集团的李运强、和富塑化的李宗德都有一定的合作关系。
虽然中旗系本身在1993年是比较失势的,可在这几年间,由于不受到内地政治上的干扰,特别是不受季昌玉的干扰,香港中旗国际在港的发展势头绝对是非常快速的,中旗国际的执行总裁钱嘉威甚至被称作香港第一职业经理人。
基于这种团体作战的风气,杨少宗实际上很长时期都没有和李超人合作的计划,甚至一直视其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不过,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合作的余地。
同样,李超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深知肚明,可在前几天的试探中,他已经感觉到杨少宗此次来港不仅仅是为了度蜜月,更重要的还是在香港继续大干一场,也并未排除和任何港商合作的态势。
李超人稍加斟酌,和杨少宗道:“中策公司本身还是非常遵循商业的规则,只可能说是国内对黄先生有一些误解”
一听这话,杨少宗的感觉不是很舒服,就打断了李超人的话语,说道“我觉得这个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误会。将国内最好的国有资产公司廉价买走,再高价卖给国外企业,这实际上有点过分利用了我们目前对华商的特殊待遇。我在中央国企改革小组工作期间,就中策公司的问题曾经和国务院容副总改委陈主任等人讨论过,应该说,政府层面,特别是中央层面还是很欢迎海外华商回大陆投资和兴办实业的,但请记住兴办实业四个字。归根结底,我们是欢迎华商回归参与国家建设,当然,我们不耽误你们赚钱,但你们也不能以这种方式赚钱”
他这番话说的还算是比较客气,但对黄鸿年和李超人来说,多少还是很不给情面的。
宁总当即就笑呵呵的缓和道:“杨总毕竟是刚从国务院下来,临危受命重返中旗工作,对这方面的消息还是比较敏锐的,当然,他也只是提醒一下。其实只要中策这边不将这部分资产出售给国外,不管是自己留下来长期经营,参与国家民族产业的建设,还是以其他的方式和华润、中旗合作,对黄总来说,内地的招商引资大门还是一直会向您敝开的。”
黄鸿年却似乎不是很领情,很淡漠的回绝道:“我暂时没有回国经营实业的想法,我的条件很简单,中策旗下的资产可以出售给国内企业,或者是其他中央驻港国企,但在价格方面必须和国外收购方大致相当,至于国内是否欢迎我回去,那不重要”
听到这话,宁总尴尬的看了杨少宗一眼。
他还是不敢确信,总觉得黄鸿年这番话是有点拿架子,纯粹属于商业谈判的技浮。
杨少宗并不这么想,黄鸿年是在外面飘了太久,真心无所谓国内,此时的他也断然想不到内地在后来的发展速度会有多么惊人。
杨少宗在脑海里稍微思量片刻,直截了当的和黄鸿年问道:“那你大概能在什么价位出售给我们“宁总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一直代表华润集团、中央国资管理中心和黄鸿年接触了五六次之多,价格方面总是没有谈妥,最初谈好是13亿美金交割所有股权资产,随着美国方面多家投资公司准备接手,中策在美国借壳的公司股票立刻飙升,黄鸿年就开始不断反悔,不断提高价码,现在已经将价码提高了33亿美金,同时要求中方不再阻拦他继续进入内地投资交易。
等杨少宗代表中旗集团再一现身,黄鸿年再次拉开架势,明明白白的又不在乎是否能回内地经商了,似乎是还要再提价码,无非是断定中旗集团对中策旗下的八十多家优质国有资产有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确实,中策下手的那些日标基本在被收购之前都和中旗集团接触过,也一直是中旗集团属意的兼并单位。
黄鸿年也在盘算着,过了片刻才和杨少宗回答道:“按中策旗下几家公司在纽约的市值直接交易,我要对纽约的投资者和股东负责。”
黄鸿年在中策公司的操作上是非常漂亮的,他首先在香港注册中策公司,购买一家小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然后回到内地购买优质国营资产,再将这些资产转移到巴拿马、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注册登记为中华啤酒实业公司等等,总计按照水泥、橡胶轮胎和啤酒注册了三家公司,全部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准备打包转让给美国的专业公司,或者是其他的美国投资银行。
如果真按照股价市值对等操作,将这三家公司拿下来至少要花费45
gu903();亿美金,而且还是一部分的股份,后续的操作依然要受到黄鸿年和金光集团,包括李超人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