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8(2 / 2)

血腥的盛唐 王觉仁 2344 字 2023-10-01

gu903();从会昌六年九月开始,李德裕的人生就只剩下“贬谪”两个字了。

他先是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不久调任东都留守,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三月又调任太子少保;同年十二月,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九月,再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市司户。

这最后一贬,把李德裕真正贬到了天涯海角。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李德裕在无尽的凄怆与苍凉中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三岁。临终之前,李德裕登上崖州城头,最后遥望了一眼北方的天空,留下了一首绝命诗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和李宗闵一样,最终都没能回到帝京长安,没能回到他们魂牵梦绕的那一片故土。

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是非恩怨,都已随着他们的肉体在荒凉的帝国边陲悄悄腐烂。

关山万重处,只剩下他们的灵魂在夜夜守望

守望那永远归不去的长安。

“傻子光叔”的帝王之路

唐宣宗李忱曾经被视为智障人士。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

从他出生的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起,到他登基的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在整整三十七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被当成傻子。

李忱是宪宗李纯的十三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敬、文、武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贵的一个宗室亲王,怎么会在整个前半生都被当成傻子呢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李忱虽然是宪宗的亲生儿子,但却是庶出。他母亲郑氏仅仅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宫女,而且入宫前还是镇海节度使李琦的小妾。说白了,她就是宪宗皇帝平定镇海时获取的一件战利品。入宫之后,她成了郭贵妃穆宗生母的一个侍女,因年轻貌美,被宪宗临幸,不久就生下光王李怡,也就是现在的宣宗李忱。

由于母亲地位卑微,光王出生以后,自然享受不到其他亲王那样的荣宠,只能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地成长。所以,李忱从小就显得落落寡合、呆滞木讷,往往与其他亲王群居终日而不发一言。长大成人后,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人们纷纷猜测,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间遭遇的一次惊吓有关。

当时,光王入宫谒见穆宗生母懿安太后,不料刚好撞上宫人行刺,虽然这个突发事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以后,光王就显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的皇族宗亲们于是认定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肯定是彻底吓傻了。

此后,无论大小场合,光王就成了人们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间众人欢声笑语,唯独光王闷声不响。文宗就拿他开涮,说:“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这个光叔始终像一根木头,愣是一句话也没有,甚至连嘴角都纹丝不动。见此情景,文宗不禁笑得前仰后合,众人也随之哄堂大笑。

然而,一个年轻的亲王却忽然间止住了笑容。

他就是后来的武宗李瀍。

虽然,性格活跃的李瀍刚才还是戏弄光王最起劲的一个,可现在他却死死盯着这个面无表情的光王,心里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一个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为一切外物所动,如果不是愚不可及,就是深不可测。

李瀍忽然有点不寒而栗。

他下意识地觉得,光王很可能属于后者。

到了李瀍登基之后,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这个“傻子光叔”真的像所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一根木头吗

不。武宗李瀍越来越觉得,光王内心深处极有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任何人所知的东西。

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作为天子的李瀍就不能对此无动于衷了。

后来,种种“意外事故”就频频降临到光王身上,要么是和皇帝一起玩马球时突然从马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突然间摔得鼻青脸肿。

然而,光王的命很硬,始终没有出大事。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宗又邀请诸王和光王随他一同出游。酒后回宫的时候,已经是深夜,跟大家一样微有醉意的光王再次“意外”摔下马背,昏倒在冰天雪地中。

漫天飘飞的鹅毛大雪很快就把他层层覆盖。

李瀍和许多人都料定,这个掉队的家伙肯定是回不来了。

然而,第二天一早,人们却在十六宅里看见了光王,一个活的光王。尽管他走路一瘸一拐,脸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可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还是摆在了李瀍面前光王没死,他好像无论如何也死不了。

武宗李瀍愕然良久,最后终于横下一条心。

他不想再煞费苦心地制造什么“意外”了,他现在想动真格的。

随后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关进了永巷,几天后又被扔进了宫厕。内侍宦官仇公武劝武宗干脆把这个傻子杀了,一了百了。武宗马上就同意了。

可是,武宗没有料到,仇公武并未杀死李忱,而是将他从宫厕中捞了出来,然后把他藏进装粪土的车中,偷偷运出了宫

光王再一次大难不死,从此流落民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后来的许多笔记史和民间传说都称,光王隐姓埋名,跋山涉水,一直逃到了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在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二百多年后,北宋的大文豪、也是著名的佛教居士苏轼途经此处,追忆唐宣宗李忱的这段传奇人生,心中感慨,特地留下了一首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据说,沙弥琼俊后来成了一名四处参学的云水僧,曾与禅宗高僧黄檗禅师一起云游。有一天,他们走到了江西的百丈山。黄檗禅师凝望着悬崖峭壁上奔腾激溅的一道飞瀑,朗声出对:“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沙弥琼俊微笑地注视着黄檗。

他知道,这个智慧过人的老和尚早已洞察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世,也窥破了他深藏不露的内心。现在,老和尚想知道他的下一步打算:究竟是继续走在这条舍妄归真的求法路上,勘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