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到今年,欧战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等到欧战结束的时候,英国还会像现在这样,对中国提供财政上的资助吗毕竟两千万英镑哪怕是对英国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现在的英国已经将中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难啊”
接受着秘书2号的服侍,严光揉了揉有些发疼的脑袋。
现在政府内部已经在讨论裁减军事开支的问题了,毕竟在英国中断财政支援后,中国想要独自维持近四百万的国防军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三百万陆军算上海空军后。
只是这个提议被严光给否决了,毕竟在未来还需要面对俄国的威胁,这个时候裁减军事开支可不是件明智的事情。
“只要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田能够开采出来,油田带来的收益自然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惜啊,那里的油田至少在22年前不能让人知晓,不然的话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了”
严光可是很清楚,如果在
签署前,被人知道了在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油田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那里油田所代表的财富,可是会引来所有人的觊觎的,尤其是在英法等国在欧战中损失惨重的时候。虽说欧战结束后,英法未必会对伊拉克等地出兵,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英国自毁武功前,严光可没信心保住伊拉克和科威特。
毕竟现在的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强国。
何况就算是不出兵,单是缠着你要求瓜分好处也是一件让人受不了的事情不是
“看来,目前在财政上的窘境至少也要维持到22年才行啊”
拍了拍秘书2号的脑袋,示意她卖力些后,严光自言自语道。
“欧战结束,眼下国内搭顺风车的情景恐怕就要终止了,到那个时候,发展速度恐怕就要下降到10左右了吧18年,22年,相差差不多4年,看来未来的4年恐怕就要难熬许多了。”
虽然在占下了俄国和土耳其的许多领土后,严光当年的目标已经达成。
而且在国内工业、经济和军事进展飞速的情况下,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了仅次于英美的第三大强国,就连过去的夙敌日本,也已经不再是对手。
然而严光也是有梦想的,譬如说,严光最大的梦想就是将全部的陆军部队,都变成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
现在国内许多上马的项目,就是关于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
其实关于汽车的研究已经成熟,国内已经可以生产性能比较可靠的卡车和其他车辆,用于装载士兵和拖拽火炮等,因此摩托化部队的基础已经成型。
至于机械化部队
既然已经能够生产坦克了,装甲车总不可能生产不出来吧
而且除了坦克,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都已经研制成功,对自行火炮的研究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甚至就连反坦克突击车也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虽然机械化部队,似乎不太用得上这个。
在乘员23人,足以装载15人,也就是一个班步兵的装甲运兵车研制成功后,组建机械化部队也已经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
组建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当然不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好玩。
虽然不愿意,但是现在的中国在俄国身上割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未来中国最大的敌人非俄国莫属。
而俄国的领土旷阔,再加上地域寒冷等,想要对付俄国人单靠单纯的步兵师不太可行的,毕竟步兵的机动力太低。至于骑兵,虽然机动性是够了,但是骑兵的防护能力太差,只要有一挺机枪挡在面前,迎接骑兵的就会是一场屠杀。
因此,用来对付俄国的话,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在算上空军配合的空地协同,就算俄国人真的敢南下,边境上的部队也能将俄国人杀的片甲不留。
“可惜,没钱啊”
日本人到是为了库页冲突赔了不少钱,可是每年一两千万的,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拿的多。不过已日本目前的经济水平,也的确是不能在强求更多了。
虽然严光一边享受着秘书2号的服务,一边感慨着没钱,但是在民间的商业气氛还是很活跃的。尤其是在天津、上海和广州等港口,整船整船的货物依然是整装待发。
毕竟现在的德国只是显露败象,而且在和俄国停战后,也已经抽调了相当一部分的军队到了西线和意大利战线,到最后德国究竟是会在18年末战败,还是坚持到19年甚至干脆坚持到20年,这点没有人知道。
因此在民间倒是不愁没钱赚,虽说如此,但也有不少的商人在担心着,担心着这场战争会太早结束。
而在西线,协约国和同盟国自然是打的热闹,除开西线和同盟国作战外,协约国也派出了相当数量的部队进入俄国境内。
不过和历史不同的是,由于国社政府已经收回了外兴安岭一域的领地,日本暂且不提,就连美国也没了在远东登陆的借口,只好和英法一样由北欧登陆,然后朝着俄国境内进发。
面对进犯的协约国部队,初具规模的苏俄红军开始进行节节抵抗。
因为有中国在后方通过迪兰铁路和中亚铁路,偷偷向俄国提供军火的关系,俄国人的境遇到是要比历史上的好一些。协约国的干涉部队向俄国腹地的深入也变得困难了许多。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本和俄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的德国也撕毁了跳跃,通过黑海在俄国的克里木地区登陆。
比较有趣的是,德国人的登陆点距离远征军控制的伏尔加河南部地区也没多远,硬要说的话,仅仅只是一河之隔吧。
在黑海畔,远征军位于顿河的南部地区,占领着亚速和巴托斯克,而德国人的登陆点则是顿河北部的克里木。两者间的距离,仅仅只有几公里远而已。
然而就是这么几公里的距离,由于两国间的默契以及马尔赞已经打好了的招呼,两国在该地区居然没有发生一点冲突。在顿河河畔,甚至有远征军的士兵朝河对面的德军挥手示意
面对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