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2(2 / 2)

gu903();虽说现在在亚美尼亚战场上,俄国人和土耳其人斗的也很激烈。不过土耳其人和俄国人在高加索的全部兵力也不过才三十多万人,而在山东战场的时候,中日双方也有二十多万兵力。

而且在山东战场,因为国防军重视炮兵的关系在山东至少排列了近千门火炮,虽然其中多是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不过单论数量的话却比整个高加索战场俄土两军的全部火炮都要多。

于是很自然的,高加索战场上的一切,在张绍曾和孟恩远等人眼里也就没什么了。何况单论悍勇的话,土耳其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和日本人相比,他们连日本人都击败了,更不用说土耳其人了

不过相比张绍曾和孟恩远等人,蒋百里则要谨慎的多,毕竟这次的机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蒋百里表现的很谨慎,不过张绍曾和孟恩远等人都有些不以为然。

从军多年,现在张绍曾和孟恩远都已经是中将军衔,在国内的时候都是各军的军长。这次会每个人都只带一个师来亚美尼亚,仅仅只是为了替将来的增兵做准备罢了。

虽然还不清楚东线和西线战场究竟如何,不过既然亚美尼亚这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很自然的张绍曾等人也就轻松了许多。

就连蒋百里,虽然因为事情的关系依然谨慎,但在表情上还是放松了一些。

这一切自然都落到了尤登里奇等人的眼中,不过尤登里奇身旁的那些俄军将领却没有说什么,只是想着等上了战场再说。却没想过,虽然还无法和东线、西线两处战场相比,不过单论场面的话山东战场却绝对要比亚美尼亚这里来的大

虽然亚美尼亚这里的一切都让张绍曾他们大失所望,不过在做战前准备的时候张绍曾等人却并未因为这点而放松。毕竟打仗不是过家家,是要死人的。

因此,才刚刚洗去身上的疲惫,蒋百里等人已经开始安排远征军的官兵进行一些恢复性的训练,让他们尽可能快的适应亚美尼亚的环境。毕竟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使战局有无,这样的理由说出去实在是容易让人把牙给笑掉了。

好在这次随蒋百里远赴欧洲的都是一些极为精壮的小伙子,所以虽然这里距离老家东北相隔万里,不过只是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小伙子就已经再次变得生龙活虎了起来其中一些仗着懂些俄语,还和附近的俄国兵打成一团,甚至是跑到了凡城附近的窑子里去

对此,蒋百里等人也是没有办法。

毕竟国防军的军规只是明令禁止奸淫掳掠,却没有将这种事情也一块禁止了。

何况军内连军官都算上,几乎都是一些精壮的小伙子,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在没有碰上同样是“如狼似虎”的妇女前,想禁也是禁不住的。

再者战争会使人的精神极度压抑,要是没有宣泄的途径,恐怕反而会弄出什么大乱子来。而且蒋百里他们也不能学俄军或者是土耳其军,任由手下的士兵祸害当地百姓,虽然这些百姓都是些外国人,怎么祸害都不心疼,可是等到战争结束部队回国的时候,要是这个习惯还保留在身上那岂不是完蛋了而且在国内的舆论方面也是有很大压力的。

所以最后,蒋百里他们也只能放任自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亚美尼亚并不信奉伊斯兰教,亚美尼亚大屠杀时,土耳其士兵曾经搜查亚美尼亚村庄,并告诉亚美尼亚妇女如果她们和穆斯林男子结婚、改信伊斯兰教的话,就可以免遭被驱逐的命运当然,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万名亚美尼亚妇女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成千名亚美尼亚妇女在途中因饥饿、缺水和传染病而丧生。

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修整和恢复性训练后,远征军的官兵已经恢复到了原有的实力,而这个时候,已经被降职为“高加索方面军总司令”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也终于抵达了亚美尼亚。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在已经完全腐朽掉了的俄国算是一个异类,本身的能力极强,东线战场上如果不是有他在的话,恐怕战争会失败的更惨。

因此在抵达亚美尼亚后,尼古拉大公并没有胡乱的干涉,而是让尤登里奇继续负责战场指挥,自己则积极参与计划的制定。

当然,作为高加索方面军的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也到了中国远征军的驻地巡视了一下。虽说中国远征军和高加索方面军是平级的,并不接受尼古拉的管辖,但是尼古拉正在策划一场进攻,而这需要远征军的配合,因此尼古拉必须了解一下远征军的实力究竟像不像尤登里奇所说的那样。

考察的结果让尼古拉很满意,在尼古拉看来这三个步兵师的远征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在素质上都很精良,足以和俄军最精良的步兵师媲美。尤其是在重火力方面,虽然这次远征军并没有带炮兵旅或炮兵师来,炮兵团内口径最大的也只是120的加农炮,不过三个炮兵团的216门各口径火炮在高加索这个战场上,也算是很强的火力了。

“看来可以对中国人报以很大的期待呢”

在离开远征军驻地的时候,尼古拉在自己的心中这么想着。

只是在这么想的同时,尼古拉的心中也同样拥有着很大的忧虑。

尼古拉是从东线战场上下来的,因此很了解东线战场上的形势。在东线战场上俄军根本就不敌德奥联军,低劣的指挥,武器、弹药和供给的缺乏加在一起造成了俄军的失败。尤其是德军的行动富有条理而战果辉煌,优秀的参谋部通过惊人一致的努力,实施短促而密集的炮火准备为进攻创造条件,仅仅在极短的时间内,通常是在夜间就能将部队机动至预定的阵地,并常使德军行动达成忽然性,使得俄军经常遭受失败。

如果不是奥匈帝队的作战行动质量低劣的,再加上奥匈帝队较低的职业水准以及两军高层指挥间的摩擦,还有奥军对德军傲慢和自大极为不满,恐怕在东线战场上俄军的损失会更大。

虽然这样,但是在东线战场上俄军还是损失了两百万人,其中一百万被俘相较而言,德奥联军只损失了不到一百万。

虽然俄国一直都已“欧洲蒸汽压路机”闻名,数百万灰色牲口更是闻名于整个欧洲大陆。可是对俄国而言,两百万人的损失依然是不可承受的,毕竟这不只是人员上的损失,也有装备上的损失在其中,而这对俄国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在达达尼尔海峡,这个英法对俄输血线已经被同盟国关闭的情况下更为致命。

到了这个时候尼古拉很清楚,为了挽回东线战场的命运,沙皇,也就是他的侄子尼古拉二世将高加索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抽调到东线并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也没什么,毕竟和东线战场相比高加索战场仅仅只是次要地区,可问题是,根据协约国和中国的约定,中国远征军派到高加索的军队数量将不低于三十万,至多甚至有可能会达到五十万。

到了那个时候,在高加索战场究竟应该谁听谁的

要知道目前虽然俄国人和远征军的地位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可实际上因为国力、地理以及兵力上的种种原因,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俄国,毕竟兵力少的一方在这方面总是要吃些亏的。可如果远征军的数量超过了俄国,甚至是高出高加索方面军许多的话,那么双方的地位就有可能会出现逆转。

而且尼古拉也很清楚俄国上层对中国领土的野心,对俄国人来说,新疆、蒙古和东北都是俄国人想要的。甚至于,俄国人还想要更多的领土,对这点尼古拉相当的清楚,因为尼古拉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