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正是这样的心情,他们知道对手是很难对付的,德国很有可能在伏尔加河流域遭受重创,但是最终的胜利肯定还将属于德意志民族。
在同薛岳将军的几次会晤中,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曾经询问过于两军可能爆发战争的问题,用薛岳中将的话说“如果一定要爆发战争,那总是有原因的,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也是类似的判断,打一仗总是再所难免,不管这一仗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无限制的长期打下去,因为那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如果他输了,德国会继续承诺不威胁中国人在欧洲的利益,并且将原就属于中国各财团的那一部分法国利益归还给中国,如果他赢了,德国在法国所占领的一切都将永远属于德国。
德国无意真正的威胁,也不会进攻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元首对军方保证过这一点。
西班牙和瑞典超过7成的外资来自于中国,而瑞士有一半的金融资也来自于中国。这三个地方才是中华帝国在欧洲的利益中心,只要暂时不威胁到这三个地方,中德之间就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
世界很广阔,完全能够容纳德国和中国两个世界帝国。
至于纳粹主义的那种反有色人种的誓言和各种各样的行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觉得那些暂时还不是太严重的威胁,德国需要先强大起来,再解决一些负面因素,那样,德意志民族就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族群。
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并不认为中德战争会像苏德战争那么激烈,因为双方的实力都太强,都不可能彻底的消灭对手,通过战争证明真正的强者一方,最终就会顺理成章的达成新的和平。
此外。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真的认为他有把握打赢这一战。
伏尔加河两岸布满了坚固而繁琐的防御工事,比起前苏联,德国和中国的防御工事都有着更为严格的体系化,伏尔加河虽然宽阔,但是河流并不湍急,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并且能用炮火压制住对手。强行渡河和架桥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这也使得双方都积极的致力于用防御工事来强化防守。
密集的机关枪和水泥堡垒将两岸武装成两个马奇诺防线,这就是拦在中德两军之间的天堑,也是双方最为头疼的问题。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其实更愿意绕过伏尔加河,从喀山共和国的方向发起全面进攻,那样更有利于装甲集群发挥闪电战的优势。
元首并不是这么认为的,高加索地区对德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德军必须优先保护好这一侧的安全。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也只能是部署在这一侧。
对德军来说,他们的一个优势是控制着伏尔加格勒南方的地区,以及下游的两个铁桥,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绕过伏尔加格勒的正面和伏尔加河,从南方发起进攻,虽然在南线,中德占领区之间还是以伏尔加河的东侧河道为分界,德军仍然要采取渡河进攻。
面对中华帝国国防军这样的对手,不管怎么进攻都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困难。
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但愿对手还和几十年前的满清时期一样,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强大而已,在中国的传统军事哲学中,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德国没有这样的谚语,但在德国的军事教条中,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民族荣耀是最为强悍的战斗力。
仔细的观察了片刻后,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强调道:“战争距离我们很近,但是胜利离我们似乎变得远了很多。”
说着这番话,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将望远镜收了起来,准备离开前线,他心里很清楚对手的实力比苏联要强大很多,也许,他觉得中队的战斗精神不会比斯拉夫人厉害,毕竟是有着种族和明上的差异,但是对手的数量和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
关于明的定性,欧美世界在这些年中一直有着较多的变化,过去,他们强调明的因素就是工业化,而今天,当中华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欧美等国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强调明的软特性,比如民族的素质、现代精神、宗教等等,总之,欧美国家依然在明的发展水平上领先于中国,领先于东方和有色人种。
这是必须的。
这种推论主要源自于英法,即便和英法严重对峙的德国,以及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也很快的采取同种观点去考虑东西方的明发展,其实背后还是根生蒂固的白人优越论。
这种事情根不值得关注。
谁强谁弱,战争结束之后自然就会有定论。
第347章宣战之前上
薛岳被任命为西北联军南方前线总指挥,他负责统一指挥第2、第15、第20集团军,目标是守住伏尔加格勒地区,确保德军无法有效突破这一防区,为卫立煌和西北联军的主力部队歼灭德军争取时间。
鉴于德军在高加索石油区的镇守兵力和防御工事过于密集,卫立煌很早就将军事的主攻方向定在喀山地区,他最初的计划是直接突袭莫斯科,因为这一计划过于冒险而被中央军部否决,退而求其次,他将目标重新定为歼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
双方的主力部队虽然只隔着一条伏尔加河,但是彼此的大规模军事调遣都集中在夜晚,彼此虽然清楚双方的主力部署位置,对于各自的军事装备的数量,以及新近的改变情况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德军目前有多少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补给能力如何,这些都还是位置数,军情部所搜集的情报也只能用于估测,同样的,德军现在也很难测定西北联军的具体实力。
总兵员可以根据各种情报大致推测出来,其他的数据就比较困难了。
卫立煌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为主,他将主要的炮兵力量都安置在南方,将装甲部队秘密的都抽调到北方,由于双方实质上都是以装甲部队为中枢,所以在这一区域注定要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决战。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德军方面是怎么盘算的,卫立煌自己坚持的相信胜利属于帝国,他的策略是要首先拿到制空权,然后再用空地结合的方式解决对手的装甲部队,最后用自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