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答道:“说了,皇上还在考虑,也许要过两天才能答复咱们。”
蔡锷心想你陈武还是狗改不了吃屎,这野心还是不小啊,一上来就想吃掉别人百万6军。
对于陈武这个提议,宋彪和蒋方震商量过两次,最终并没有采纳,原因在于海军和空军已经控制了朝鲜海峡,这就意味着日本现在想从朝鲜半岛撤退也会是很困难的事情。
随着陈武的第四集团军和两个空降师调入朝鲜战场,帝国对日军的大反攻就将真的到来。
中国人是一个非常会节约储蓄的民族,帝国中央军部也一贯如此,每一年,中央军部都会将军费中的7用于储备战略物资和弹药,中央内阁政府同样有勤俭节约和年年储蓄的好习惯,通过中央储备局不断积累在重要战略物资和粮食等领域的国家储备。
储备。
正如德国在战前储备了足够全国人两年消耗的粮食、糖、猪油、黄油一样,帝国也干这种事情,只是帝国干的时间更久,而且更厉害,只要是需要进口的都会搞战略储备,粮食储备总量更是高的惊人,以至于每年都要将一部分陈粮无偿捐助或者低价卖给其他国家。
因为帝国缺乏富铁矿,从巴西、澳洲进口的精铁矿粉都会专门储备在国内,锡、铜、铝、镍、锌的储备量也很高,以中日战争这种的规模,中央军部和内阁政府的储备基本能保证国家经济几乎完全不受影响,特别是中央军部储备的弹药总量,平均到每个日本人头上都有四百的规模,平均每四个日本人,就能平均分配到一枚帝国储备的炮弹。
每年的储蓄工作做好,战争时期就只需要大量消耗库存的战略储备资源,而且因为有13的国家战略储备在东北,在和日军作战的这种事情,连调运物资都是很方便和快捷的。
最终总结,和中华帝国这样的国家打仗,日本肯定是疯了,有点太病态了。
日本当然也有另外一本账,反正都已经这样了,如果意外打赢了中国,意外跑到东北抢劫一年、两年
,那岂不是赚翻了,整个国家都将一跃成为世界列强的顶端强国
想的真是很美,日军大本营真的在战前扶持了所谓的那位满洲国皇帝,想要动员中国国内的满遗、清遗一起忠于满洲国皇帝而奋斗,建立真正自由的满洲国,还真的秘密派遣间谍到中国散传单,出版秘密书籍,联系前朝遗老遗少,结果连米内光政这位日本内阁相都觉得日军大本营在这件事上做的未免是太荒唐了。
济州海战结束后,米内光政真的就不能当总理大臣,他自己也不想当,军部更不希望他当,于是又将近卫文麿这个人推举出来当日本相。
中国想要说能够理解日本,这件事真的很难,日本想要说能够理解中国,这件事就真的更难了。
总之,双方都有说不清的糊涂账。
矛盾太深。
打不赢也要打了。
就像无名小拳手为了尊严挑战世界拳王一样,电影里总能显得如何励志、正义和勇敢,仿佛是要鼓励所有人都去挑战权威和强者,现实里只要拳王没有喝醉,或者像满清、沙俄那样病入膏肓,基本都能将对方打出一地屎浆。
日本此前运气很好,还真的就打赢了两位病入膏肓的世界老拳王,于是一直以为自己也是拳王级了。
这一次是真要被打的连屎尿血浆和脑浆都会激射出一地的惨状了。
此前在三都澳、仁川空战、开城战役和济州海战中,中华帝国其实都没有攒出全部力量对付日本,等到了194o年1月,帝国各方面都准备就绪,这就真要展现出世界第一帝国的雄厚实力了。
日军一直以为自己是积极备战的巅峰水平,世界之上难以匹敌,而中国并没有太多的积极备战,所以在战争初期肯定能占据优势,日本要做的就是同甲午战争的情况一下,尽快击沉中国的海军,打掉中国的6军主力,逼迫中国签署一份极端有利于日本的停战合约,他们当然错了,中国的备战是看不到的科技线路和国家战略储备,这样的备战才叫更高级的水平,只需要半年时间,中国在军工业的科技水平、雄厚的战略储备和国家工业实力就能将自身的军事实力扩增四五倍的规模。
在三都澳海战爆之前,中国6军装备的坦克及装甲车总计115万辆,其中t22轻型坦克总计132o辆,到194o年1月,t22轻型坦克在6军的装备总量已经增加至554o辆,空军战机及其他飞机从977o架增加到了175万架,虎鲨战斗轰炸机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3oo架。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对日本的反攻一旦拉开,日军根本不可能抵挡。
日本虽然疯狂,但也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疯狂追求,以及内部对军国主义的妥协和绥靖主义,不至于连最后的理智也丧失,近卫文麿重新上台之后一直试图进行停战谈判。
日本军方大本营表面上是控制在皇道派的手中,背后操控一切的则是代表日本昭和天皇的载仁亲王,载仁亲王也决议同中国谈判,但是向近卫文麿相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谈判条件,即日本既不能割地,也不能给予任何资金赔偿,同时不承担任何战争罪责。
虽然条件苛刻,近卫文麿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向中国派遣外务大臣进行谈判,结果当然是不可能达成任何结果。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4o年1月中旬,东北国防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汉城攻势,拉开了帝国大反攻的序幕。
负责此次指挥作战的正是第二集团军军长卫立煌,名义上则是由蔡锷上将负责,为了这场战役,卫立煌准备已久。
在平壤修整期间,他和黄百韬就多次到前线视察实际的情况,结合地形图,两人采用军旗推演的方式进行了多次的演习测试。
第二集团军下辖第4、14、15三个装甲师,第35步兵师,新编第56、57步兵师,第134、第135坦克旅,第55自行炮兵师,第1o4自行炮兵旅,新编第18o炮兵师,第153、154工程旅,第172辎重旅,第184、185新编辎重旅,八师八旅,总编制357万人,其中14的兵力是在过去半年中从巡防军和地方民兵编制中征召,11o的士兵是战后征召的新兵。
gu903();这样的兵力组成决定了第二集团军在整个第三次中日战争期间都属于6军的绝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