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0(1 / 2)

核武皇帝 浪子刀 2302 字 2023-09-30

在一个集团军,或者将四个坦克旅抽调出来,组建成一个机械化的集团军,只要苏俄红军的作战意图暴露出来,他就集中一个机械集团军和前线两个集团军中的一支配合,构建成新的精锐主力,直接越过鄂毕河击溃其中一个方面军。

宋彪默默的思考着一些细节问题,特别是在弹药、人员、火力等方面,一直不停的反复思索,天生的军事嗅觉让他一直有种不太好的预感,那就是苏俄红军的进攻会非常快,很可能就在近期。

双方主力看似相距四百公里,可能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会正面主力决战。

苏俄红军其实和帝国中央6军一样,都是以度和猛攻为最高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托洛斯基在苏俄内战时期所建立的方针,由此而影响深远。

在现阶段,得益苏俄内部一些在中国担任过军事顾问的沙俄将领的帮助,苏俄在这种转变上显得更为轻易和从容,并且也采用增加人数的方式来弥补快作战情况下的火力不足问题。

想清楚这一点,宋彪果断的下定了决心,这就重新返回指挥部召开临时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战术部署上的调整,抽编出四个坦克旅、两个整编步兵师、一个辎重旅、两个骑兵师作为机械化的第三集团军,将这个精锐部队压缩在两个集团军的中间,随着配合一个集团军突击敌军。未完待续

第221章致命一击

帝国中央6军师承沙俄,而苏俄红军则是沙俄6军的直接继承者,双方在此时都迎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而这场宿命的对决最终将会改写整个人类史,它的意义实际上并不亚于萨拉热窝事件,甚至也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二战的格局。

总之,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中苏矛盾都会在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是一个世纪里主导着整个世界的展。

苏俄红军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作为沙俄6军的继承者,它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沙俄6军的两个根生蒂固的缺点,一是改变指挥官的僵化和保守,新一批的军事指挥官更为年轻,大多出身于中下层军官,拥有更为灵活多变的战术;二是激俄军士兵的集体斗志。

虽然苏俄红军的大部分士兵还是缺乏合适的严格训练,但它的战斗力绝对是要高于沙俄6军的,否则后来也不能轻易的击溃协约国联军和俄国白军。

如果不是后来的大清洗运动,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的表现也不会是那么差,更不会大量缺乏优秀的士兵和基层士官。

宋彪对此有着非常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他采取一种稳妥的战术,也不依赖白军,更不联合白军进攻,而是稳守在新西比利亚地区,积极筹备作战,等待苏俄红军跨距离和帝国6军决战。

当然。他并不是害怕畏战,他之所以采取这种孤立的守势正是等待一个最好的决战时机。

此时的情形已经非常明显。双方都试图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中决定胜负,一方坚定的相信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一方坚定的相信中华民族光复革命的必胜,时间对帝国6军是有利的,对苏俄红军是不利的,所以,苏俄红军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进攻态势,提前逼迫帝国6军决战。

在最为寒冷的2月份抵达之前。苏俄红军在1919年的12月4日就紧急的起了大规模的攻势,果然和宋彪最初的一种预估相似,苏俄红军将一直藏在后侧的第三方面军推向前,但将南侧的第二方面军也推向前。反而是将北侧的第一方面军滞后。

这种进攻态势颇是让人感到奇怪,但也在常理范围内,因为第一方面军滞后的目标就是要保持西伯利亚铁路的控制权,用第二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进攻新西伯利亚。

双方先在科切尼奥沃的这个小镇爆了前哨战,帝国6军迅后撤,作出死守新西伯利亚的态势,诱使苏俄红军继续进攻。

这是一场足以和凡尔登战役相媲美的世界级规模的大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将达到4oo万的规模。

在六十公里方圆的战场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投入规模和密度,这又意味着何等密集的火力。双方都是大炮主义的6军,苏俄红军为了这场新西伯利亚战役调集了两千五百门火炮,以三英寸露西亚野炮为主,而帝国6军则调集了378o门身管火炮,以1912型75野炮和1914型1o5轻榴炮为主,两种火炮都采用了法式的长行程制退器,1o5轻榴炮则全面采用了卡车牵引。

除了缺乏冲锋枪外,苏俄红军从俄军、白军那里继承和缴获的装备水平大致同帝国6军相当,以轻机枪为主要火力。追求快而猛烈的强攻。

这几乎就是二战中的库尔斯克战役的提前上演。

疯狂的火炮弹雨在阵地上宣泄如注,覆盖着整个战场,纵深式的炮击不断深入到两边阵地的每个角落,由于天气的寒冷,苏俄红军很难在阵地上构建完整的防御工事,但红军也有秘密的办法应对此事,他们大量拆卸了鄂木斯克和周边小镇的建筑物,用废弃的砖块堆砌临时阵地。

用这种粗暴的方式,苏俄红军几乎就像是由无数亡命之徒组成的武装,疯狂向前进攻,根本不惜人力,但他们显然忘记了帝国6军的前身东北军正是以阵地战的方式成名的,而且随着军事装备的展,现阶段的阵地战根本不是靠人力就能强攻下来的。

在过去两年的不断构建和强化中,帝国6军在新西伯利亚和鄂毕河西岸构建了一条漫长而坚固的防线,用三条防御线相互交织,大量建设水泥要塞和半埋式堡垒,在接近六十公里长的防线上,根本不给对手任何机会。

人的生命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廉价贫贱,以至于帝国6军的阵地前沿满布尸体,冰冷的尸体很快就被霜冻覆盖,成为后续者的坚固障碍物,当激烈的机枪扫射而过时,尸体甚至会在射击中崩碎。

泥泞的雪地上几乎很难看到血迹,大部分的士兵在倒下之前,伤口就被冰冷的严寒冻结起来,双方在迫击炮的使用上都显得过于频繁,依靠这种短程的曲射炮阻止对方进攻,或者是破坏防线。

机枪在阵地上疯狂的扫射,帝国6军开始大规模的使用1912型汉阳步枪,这种在汉阳兵工厂主产的半自动步枪拥有更快的射,并且是和莫辛纳甘步枪相同水准的精度、威力、射程,基于这种步枪制造的1915型狙击精准步枪在每个步兵班都已经列装。

除此之外,双方的武器几乎一致,苏俄红军也使用一些从白军那里缴获的沈阳步枪,这是因为帝国在一战结束后基本就不再生产莫辛纳甘的r型弹,考虑补给完全依赖于帝国,高尔察克部的白军也大量采用了沈阳步枪。

gu903();另一个原因是沈阳步枪的cr型步枪弹匹配的轻重机枪更为先进。特别是勃朗宁气冷重机枪要比马克沁机枪轻,在北方严寒地区使用时也很少会有枪管过热的问题。而马克沁水冷机枪在冬天经常会缺乏合适的冷却水,甚至出现冻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