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官进行试探,中方的要求有四点。第一,苏俄废除含尼布楚条约在内的四十七条中俄不平等条约,正式归还中华帝国领土;第二,西突厥区自治,中俄共同持有保护权;第三,苏俄承认沙俄帝国时期所欠帝国及其他国家的一切债务;第四,沙俄在华一切资产收归中国所有。
基于此四条。中方承诺承认苏俄政府,不再支持白军,不对苏俄进攻白军实施干预。
不客气的说。宋彪让身为副外相的梁敦彦向苏俄代表提出这四条时,基本就不觉得苏俄会认真的坐下来谈判,他就是要逼苏俄不同意。不同意才好开战,谋取更多的利益。
结果让帝国内阁政府大吃一惊,苏俄居然愿意协商这些条款,列宁还公开表演说谴责沙皇掠夺和侵占中国及其他国家领土之事。
宋彪当然清楚列宁领袖会这么说,但那只是一种姿态而已,从各种资料上来看,列宁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放弃这些掠夺所得领土的打算,所以真没有想到苏俄一心想谈判。
这就有点麻烦了吧。
既然苏俄真的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也不能立刻就付诸于武力,只能也认真的洽谈。历史一再证明,只要想有争议,怎么都会存在争议的。
苏俄此时的局势并不太好,而中华帝国在欧洲战场上确实是很强势的证明了帝国6军的强悍,为了保存革命之火。列宁委派最重要的助手和党中央委员布哈林亲自带队到北京同帝国内阁政府洽谈。
双方很快就有一个争议,苏俄也做了很充分的工作,认为从贝尔加湖畔东岸到外兴安岭就是中国在雅克萨之战前的领土分界线,如果要取缔尼布楚条约,苏俄的领土归还就到此为止,可中国也翻资料。章炳麟和蒙古籍的前朝官员一起努力,大肆翻出了土谢图汗部和乌札萨克图汗部的地图,还翻出了各种汉书资料,正史不足翻野史,野史不足翻外传,总之是很厉害的证明了布里亚特部是蒙古分部,西西伯利亚一带也属于帝国疆域,要求收回的领土一直划到了新西伯利亚城。
苏俄这一下子就有点受不了啦,而且新西伯利亚这一带还是白军的控制中,苏俄正准备调动军队围攻。
另一边呢,苏俄也不安分,它本身就是立志要推进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明明双方已经有合作意向要让哈萨克地区恢复自治,还是派遣红军和革命者进入哈萨克,中国立刻派遣骑兵直扑阿拉木图,驱逐苏维埃。
其实呢,列宁这边是真的准备让步,相对沙俄帝国庞大的领土疆域,将外兴安岭以北,贝尔加湖以东的远东,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领土归还给中国,充其量也就是15o万平方公里,前面和德国作出的让步还更大呢。
只要和中华帝国达成这一协议,沙俄帝国的东西两侧都是非常稳定的,外国不可能绕过中国和德国进攻苏俄,足以让苏俄红军集中精力消灭内部的白军,日后再慢慢从长计议也不迟,毕竟的胜利是历史的唯一方向,资本主义国家必将毁于一切无产阶级劳动者。
列宁还是想谈,中国则咬定新西伯利亚这一点不松口。
这一时期,苏俄不能积极对华备战,也确实不觉得中国会悍然出兵,主要将精力用于进攻白军,而中国则在全力备战。
1918年5月,奥匈帝国在中法意联军的逼迫下宣布退出战争,但在几乎同时,匈牙利先爆了无产革命,在法军和意军观望的情势下,宋彪当即命令帝国远征军介入匈牙利,为后续进攻基辅做好准备。
德军在西线的几次大规模进攻是同期遭遇重创,只能退缩回国内防守,欧洲战争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基本没有任何悬念,唯一的疑问就是英法美中四国联军大致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最终击败德国。
5月底,随着新疆铁路贯通阿拉木图,在白军的帮助下,克孜勒铁路也提前贯通阿巴坎,帝国对俄的全面备战已经大致结束,帝国对苏俄也进一步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利用苏俄东部到处都是白军的情况,派遣了两个集团军深入贝尔加湖和新西伯利亚地区。
为了避免日军乘机抢占便宜,帝国提前派兵占领海参崴地区。并派遣多支新编团占领远东地区。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苏俄依然未能想到中华帝国出兵苏俄的决心是极其彪悍的,而日本却看得出来,日本吃过中央6军的亏,很清楚这个时期的中国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和对手强硬,显然是已经做好的充分的开战准备。
日本立刻派遣6军参谋本部的访问军官抵达中国。借着协商欧洲战争局势的名义,试探中国的政策,并且提出一起出兵干预苏俄的计划。结果遭到了中央军部的拒绝,理由是“苏俄答应我国一概要求的概率极高”。
如果军国主义的巅峰是纳粹德国,一战中的德国和日本只能算是军国主义的雏形。那中华帝国在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军国主义的中级阶段,皇帝直接控制着全国的军事武装,国家工业以军工业为核心,国家宣传机器也大体控制在亲军方的阵营中。
申报已经落伍了,此时在帝国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报纸中央日报、远东日报、新华报、青年报都属于亲帝派和亲军派媒体,对全国的影响力很大,在中央军部的协调下,国内各大媒体都按照军部统战局的要求报道苏俄,将苏俄在革命初期暴露的各种问题都扩大几倍,特别是在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上。比如苏俄早期执行的否决婚姻制度,以共妻之名前强暴和妇女,查抄企业,杀害企业家、地主等等扩大和扭曲报道,使得帝国内部的国民从一开始就对苏俄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憎恶心理。
更重要的宣传则是大肆报道俄国侵略中国领土。以及海兰泡屠杀等事件,甚至新疆动乱和西北叛乱也完全归罪于沙俄的支持,将对苏俄宣战定义为民族复兴的必需品。
帝国本身就一直保持在长期的高度备战状态,新兵扩编的度极快,随着欧洲军需物资的需求削减,帝工业从2月份开始所生产的军需物资大体都被中央军部紧急购入。继续保持帝工业的高生产规模。
帝国6军的八大6军士官学校在这一时期都6续达到了大规模培养尉官的水平,虽然中央6军的兵力规模增加到接近五百万的程度,帝国内部的尉官生总量依然足以保证基层士官的充裕。
思想、装备、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