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日军遵守19o7年底签订的丹东协议,撤退出鸭绿江南线一百公里的缓冲区。
因为在海军上处于极端的劣势,此时的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很难占据全局上的控制权,最佳的选择还是让日本主动开战,避免给日本政府把柄,然后尽可能利用6军的胜利迫使日本和谈,继续为中国争取十年左右的展时间。
在抵达丹东之前,宋彪对于6军的备战情况也存在着太多的担忧,即便在大战略的规划和设计上,以及装备的更新、配备和后勤工作上,他所率领的中队都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可下级军官们的执行水平,确实也让宋彪不能1oo的确认。
幸好东北军在总参谋部机制上的转型是非常顺利的,这使得全军在后勤及其他各方面的部署、备战工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这样的执行率多少有不足之处,但在总体水平上已经足够让宋彪打赢这场大规模战役。
至此,一场筹备了四个月之久的朔州决战终于不可避免的拉开了帷幕。
从本溪到丹东,从丹东到宽甸,宋彪马不停蹄的视察了各地各部的备战情况,4月4日,将前线总指挥部放到了宽甸,三天之前,帝国临时内阁政府已经以“英日同盟合作欺诈和压迫我国,谋图割占及分裂我国领土,以惊人的无耻条款胁迫威逼我国和四万万人的中华民族”为由,正式的通知英日两国停止一切谈判,同时要求日本遵守丹东协议,将军队撤离鸭绿江南线一百公里的非军事区。
4月4日中午12点,宋彪亲自以帝国皇帝和海6军最高总司令的名义再次电,要求日本全军撤退到清川江南侧,否则将在12小时后正式进攻日本违规布置在该非军事区的日军。
这实际上就是中日两国的开战宣言。
日本是一个好战且极具侵略性的民族和国家,虽然世界列强都不希望看到东北军统一整个中国的局面,真正会出兵干涉,趁机侵略中国的国家和民族也就只有日本一家而已。
自东三省浪人事件爆后,日本就一直在支持清政府组建新军,试图以此牵制东北军,积极挑拨清政府和东北军的关系,引诱双方开战,而日本同时也做好了乘机联手清政府消灭东北军的计划,只是日本未曾想到中国光复革命会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迅猛,更没有想到清政府垮下去的这么快。
在光复革命期间,日本来不及做出反应,但这场中日辛亥战争却注定是要生的,日本就算是再一次赌上国运也要阻止东北军和宋彪统治整个中国。
对日本来说,这样的情况无异于是毁灭了日本的一切未来。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十六年后。
1911年4月5日,中日辛亥战争在朝鲜半岛的朔州爆,和甲午战争极其相似的一点是这场战争的起始点又是从朝鲜半岛开始。
第188章渡江吧,决战
很多年后,人们回顾历史就会现中日辛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交战的双方从最初之时就从未真正考虑过谈判,所有的一切都是冲着战争而去。
对双方而言,这都还是一场雪耻之战。
在过去的几天中,从本溪到鸭绿江沿线的辽阔山地之间的数十条山沟路都拥挤着大量的民夫,大量的军需物资在六十多万民夫、四十万马匹力和两条铁路线的输送下,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战场。
这样的运输工作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只是在这一时期突然变得更为疯狂,也不再做任何的掩饰,从偏僻的各条山沟和山岭间冲涌而出的部队,以及从抚顺、辽阳、本溪、桓仁等地长途跋涉赶过来的部队多达十几万人。
在这种大潮中,一直隐藏不出的东北第一炮军终于在宽甸聚集起来。
在这场战争中,此前所有的谈判、通牒都是虚假的,从一开始,双方就只是想要开战而已,缺乏的都是合适的战争理由和军事上的各种准备,而在1911年的4月初,双方实际上都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切只等开战。
战争,先要确保自己不能犯错。
东北军,或者说帝国中央6军表面上看似很强,其实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将官一级缺乏合乎要求的指挥能力,普遍上也缺乏经验。而军队的规模又过于庞大,这种情况一如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大量的苏联红军指挥官都过于年轻而缺乏经验。
针对这一特点,宋彪继续采用托洛斯基和伏龙芝的策略将部队的指挥级别再次削减,由集团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挥非主力部队的团一级作战单位,并且尽可能采取火炮和6军分开集中的策略,利用人数和火力的优势不顾伤亡的冲击对手。
同时。他又尽可能的给予主力步兵师和炮兵部队独立的指挥权,让主力部队在大规模战役中拥有更多的战场决断权,而这通常又是以大量牺牲非主力部队为代价的。
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宋彪一直都留在京师,通过提前抵达前线的马尔托斯将军和陈其采,宋彪还是按照自己的构想和需要建立了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前线指挥体系。几乎将自己所最为重视的军官都派上了阵,特别是在各级部队的参谋军官的水平和数量上,以及完全不弱于俄军太多。
东北巡防军的47个新编团的团长大体出身于第一届远东6士进修班,军事理论上的素养可能差一些,但都参加过六年前的日俄战争,常年蹲身基层,根基更为扎实,精神上更是绝对忠于帝国皇帝。
巡防军的士兵大体都经历过为期一年至三年的训练,即便在士兵和团长之间缺乏足够数量的尉官,加之针对性军事训练和演习的缺乏。整体作战水平相距主力部队较远,可在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数量上并不低于主力部队太多。
东北军的储备军官、参谋官和大量的巡防军士兵抽调到关内新军、北洋系的各镇中,同时改进装备水平,籍此快整编的各镇新军也在理论上具备着更高的战斗力。
当日本拥有萨摩号、安艺号两艘级战列舰时,宋彪的东北军也拥有过13万挺麦德森轻机枪和162万支波普宁冲锋枪。以及过245o挺重机枪、18oo门身管火炮、55oo门迫击炮及掷弹筒,除了身管火炮和重机枪的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外,其余比起一战时期的德军都要疯狂。
这样的装备水平必然会导致东北军的弹药库存消耗极快,而宋彪也未打算和日军打长期的消耗战。
1911年4月5日,凌晨5点1o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