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兵又无太大的区别,成本还是很高。
所以,强推是一个方面,增加教育宣传和后续安置同样很重要。
他们三个人就将兵役法这个事情拎出来商量了半个小时,舒方德才匆匆赶了过来,一起加入讨论,随后又谈装备问题。
帝国6军的装备问题堪称是比军饷问题还扯淡,加上各地起义军改编的武警部队,全国6军光是步枪就装备十四种之多,堪称是八国联军的武器展览馆,火炮体系也复杂的厉害。
目前的问题肯定是先统一弹药,可这也是老大难,仅仅是东北新军内部就同时列装着四种步枪弹,其他各路新军凑起来的各种步枪弹也是五花八门都有,彻底昏瞎了总参谋部的眼睛。
当然就目前而言,最先进的肯定是东北新造的中心底火伯丹式型步枪弹,只是想要用这种步枪弹全面更换其他步枪弹,绝对是一件很耗成本的事。
目前最现实的一个办法就是将ge98毛瑟步枪引入大规模生产,对枪膛口径和弹道进行修改,使之更适合挥型步枪弹的效应,但东北新军的新型半自动步枪已经开始在第四步兵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预计在两年内就会正式列装军队,五年后完成主力部队的换装。
相比ge98毛瑟步枪,沈阳兵工厂和辽阳兵工厂生产的191o沈阳步枪191o莫辛纳甘大改型步枪也绝对不差,射相当,操作简便可靠,新增的防尘盖是从38步枪学来的大招。
和38步枪不同,考虑美观和拆卸方便等因素,沈阳步枪的防尘盖是长方形,而38步枪是圆形。
防尘盖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沟壕战中,炮击的泥土灰尘大规模覆盖后,步枪也可以直接取出来使用,因为完全排斥了异物进入枪机的可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射击精度都有极大的保障。
这就意味着在新式半自动步枪大规模服役之前,真正要大规模制造的步枪是191o沈阳步枪,一二级部队则要在五年内统一使用型步枪弹的沈阳步枪边缘弹的莫辛纳甘步枪、792口径的汉阳步枪和毛瑟步枪依然要造,只是逐步转为武警和民兵步枪使用。
统一使用一种步枪和步枪弹,肯定是最为有利和有效率的选择,现实却是残酷的,大规模换枪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真正要大规模淘汰的则是日本3o式、38式步枪,以及所有11毫米和77毫米口径的步枪,这些真的不能再有了,补给起来实在是太困难。
步枪还是一个小事,军马、火炮、军装和其他各种配备的统一化工作才叫真的很艰难呢。
总之,此时的宋彪才能真的体会到中国6军建设到底有多艰难,不管是,还是共军,想当年恐怕都是一肚子苦水,各军列装十几种步枪真是在所难免。
好在过去的五年之中,东北的军工业展迅猛,其水平甚至好于蒋中正统治大6的末期水平,至少可以大规模制造标准化火炮,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第179章屠满
国家越大,军队越多,问题随之就越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从东北到整个中国,宋彪这些日子要考虑到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多,幸好他在东北的五年打下非常坚实的根基,使得大部分的麻烦事情都可以很好的解决。
按照全国的疆域范围,帝国6军十年规划是建立15个整编师、35个普通师、43个旅,总编制135万人。
整编步兵、骑兵师为8个团级编制,有附属炮兵团、辎重团、工兵团,加上师部指挥团满编总员223万人,普通步兵师为5团编制,三个步兵团、炮兵团、辎重团加本部满编175万人。
步兵是11个整编师,35个普通师,华北三个整编师,东北两个,中原、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各有一个整编师,其余各省平均一个普通师编制,整编山地师占5个,普通山地师占14个。
骑兵是5个整编师,华北、东北、内蒙各一个,西北两个,15个普通旅,无普通师编制。
炮兵是18个旅,统一为整编编制。
铁道工程兵是4个旅,铁道炮兵2个旅,辎重旅3个。
全国武装警卫队各省和京师、上海、天津各设置一个总队,铁路、银行、军垦、军牧、盐业各一个总队,平均每个总队15万人编制,总编65万人。
最后总计全国实际6军总员2oo万人。7o万国防官兵、13o万服役兵。
为了保持这一规划和6军长期建设,总参谋部在沈阳、保定、武昌、徐州、西安、南京、广州、成都设立八大6军士官学校。南昌、太原设立专门的炮兵学院,在绥远设立中央骑兵学院。在沈阳设立远东6军参谋学院,在北京设立中央帝国6军大学,作为中国6军最高学府。
在海军方面,暂时是真的没有太完善的规划,先在全国各地筹建船舶学校,为展船舶工业和航运业做准备。同时在福州、海州、青岛创办三所海军士官学校,福州和英法海军合作,海州和美国海军合作,青岛和德国海军合作。分开快培养,同时继续向日本、美国、英国的海军士官学校、海军学院大量委派士官生。
至于舰队规划、规模,暂时大体都是空白。
宋彪没有精力,程璧光和宋文翙的帝国海军十年规划也迟迟未能出来,双方争执据说是极多,具体要买多什么军舰,要买多少都不谈了,唯有军校和船舶学校这边先度办起来。
在宋彪快整编全军和稳定陕西的同时,先行完成整编的原第二十镇、第二镇、第四镇被调入汉中,帝国6军逐步在11月中旬完成了平定西南的军事准备。此时距离挥师进攻四川只剩下最后的一道军事命令。
这一时期的四川省内,各种力量纠葛,情况之复杂也早已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就在这时,宋彪终于通过情报部门确定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并没有前往英国大使馆避难,而是在日本驻华公使馆的帮助下,在东北军进攻北京之前就已经乔装成日籍侨民离开北京,此时隐居在日本,或者是朝鲜。
在和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协商中,宋彪同意给予醇亲王載沣特赦。允许其继续在醇亲王府生活,而英国公使馆不再庇护載沣。
11月的北京日渐冰冷。
就在这样的季节里,在英国公使馆秘密避难了四个月之久的載沣终于走了出来,像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行走在京城里。
gu903();过去几个月里弥漫在整个京师的血迹日渐被洗去,一眼望去,曾经住满了满人权贵和满清官僚的京师重地忽然变得是如此孤寂冷清,诺大的北京内城仿佛是一座空城,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也无比的冷清,甚至连汉民都大多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