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3(2 / 2)

核武皇帝 浪子刀 2269 字 2023-09-30

gu903();既然奉票作为白银代用货币的自由流通特性已经无法阻止,那对宋彪、东三省和远东财团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益最大化,使得一件利弊参半之事变得更为有利于他们。

所以。宋彪提出的解决之策就大致分为几点,一是要先惩戒赵尔巽和杨士襄,给予外国银行和远东银行一定赔偿,以先平息奉票风波;二是正式建立银本位的全国流通货币,设立清圆为统一税收和外贸结算货币单位。户部银行负责印刷和铸印银圆,不足之处可由东北银行代为操办,各省官办银行根据所拥有的银圆保证金,统一分配银圆券和铜圆券,户部银行抽取5为印钞税;三是奉票已是既成事实,且涉及外资银行。难以改变,应当正式允许在全国流通,大清银圆和关东银圆在含银率上统一,相互对等结算,以关东银圆和奉票为大清银圆的补充,运用于租界、通商埠口,利用外资缓解国内白银不足之现状。

宋彪所提出的三点基本是容星桥和远东财团的论案,这个论案看起来最为公平,实际上也最利于东三省,其中一个主要的平衡点在于一旦全国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先冲击的就是清圆,而非奉票。

随着东三省的工业进一步扩大,层次提高,东三省相对于全国就是白银流入区域,全国的白银都可以通过清圆的流通性在贸易中自然流入东三省,使得东三省在经济展中和整个中国的大市场进一步融合。

宋彪的提案倒是恰恰击中了清朝廷所渴求的要害,清政府不是不想在全国推行大清银圆,奈何地方总督实权在握,在庚子之乱后已经基本不受节制,所以才会有满清权贵借立宪组建满人内阁借机夺回实权之事。

大清银圆推行不利,关键在于地方总督不支持,地方和中央的利益也无法调停,宋彪的方案总体利于地方,但于清政府中央也不能说是一无所得,全国各省5的印钞税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税源,正愁无钱继续扩建北洋军抵挡东北新军的满清权贵们岂能不心动

宋彪将回电给张之洞后,估计清政府至少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争论此事,而他既希望通过,也并不在意这事能否立刻通过,这就准备去一趟山东和刚到青岛的德国公司的军方代表新任德国驻华武官洽谈军工业合作之事。

宋彪正要起身,这才从袁世凯那里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原来因为他在奉票风波之事上拖拉的有点厉害,加上东北新军近期剪辫子的士兵忽然激增,清政府以为前面的大学士之事没有处理妥当,宋彪还是要造反了,惊慌失措,近期居然有人提议封其为藩王之事。

大意是要封宋彪为安辽王,另外再由朝廷安排东三省总督,三省督抚一律受其节制。

这是一种说法,有人提议而已,可朝廷也确实是在很认真的讨论,赞同的人不少,反对的人更多,张之洞提了一个折中的意见是封为一等公,赐紫缰、皮条,加授三眼花翎,补授东阁大学士。

另一位军机大臣鹿传霖则提议索性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但不赐太监、朱轮。

袁世凯对此不一言,他可能是比较嫉妒吧,但他却是极少数将军机处内部商量的这个事情通知给宋彪的人。

未完待续

第143章立藩

荫昌回到京师述职正好是在奉票风波最热闹的这些天,刚上任不久的直隶总督杨士襄已经被撤职,赵尔巽也被撤离户部,整个京师里就是无比的热闹,看热闹的人很多,这种热闹却让荫昌自真心的感到悲凉和伤痛。

在家里等了几天后,他终于等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见,这天一大早就坐了轿子去紫禁城里觐见太后。

时隔两年才有机会回到京师,再去见太后,坐在轿子里的荫昌有着说不出的感叹和唏嘘,如今的他已经是坐稳了奉天巡抚的位置,他自己觉得这两年干的不差,东三省新政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在京师的这几天,他每天见到别人,别人都会赞他在奉天折腾的新政很是不错,在朝廷上下都颇有口碑,说他是真正会折腾新政的人。

荫昌听来听去都觉得每个人都说的是泛泛之词,其实没有一个官员和满人权贵真的知道东三省新政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东三省新政到底展到了什么程度。

荫昌则对此甚为了解,他刚到任上之时,奉天省一年的税收不过四百余万两银子,和朝廷每年一亿两白银的税收相比,简直是不值得一提,在各省之中也绝对排在倒数的行列,连陕西省都不如,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比之奉天省更是倒数的垫底。

短短两年时间,即便大半的新办工厂的税收还有一大半是减免的,东三省还裁减了各种苛捐杂税和丁税。即便是这样,奉天省在丁未年的税收也增加到了1578万银圆的规模,东三省的总税收不含矿产业税种则新增到了27o3万银圆,因为三省都有大规模的官垦局、军垦局、林垦局,从直隶、山东招揽民丁种植收租,收益颇丰,东北银行等官办事业盈利也丰厚。使得东三省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了474o万银圆的规模。

生财有道。

生财有道啊

东三省还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从外资银行那里卖了总额约五千万银圆的长期公债,用于兴办三省水利,增开林牧良田。修通道路,设立公塾新学。

当荫昌回到京师再次面对旧日熟悉的官员们,想到东三省的那些官员。想到宋彪,他就真的不觉得关内和京师之中还有谁比得上宋彪的能耐。

差距甚远。

差距甚远啊。

只是此时的荫昌已经不敢再担保宋彪绝无造反之意了,这两年间,他不止一次的从各种途径听说了光复会在东三省迅扩张的事,虽然手中绝无证据,可他还是有充足的把握猜想宋彪才是光复会背后的那个人。

没有宋彪的支持,光复会在东三省不可能如此快猛的展,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展,何况新军内部的新华会也绝非善类。

荫昌其实很清楚,他只是故意装作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才能熬过去,他要是真的摆出自己已经知道的架势,那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入光复会,二是身为巡抚。严查反贼乱党,两者恰恰都是他不愿意干,也不能干的事。

坐在轿子里,荫昌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悲凉。

身为一省之巡抚,政绩如此之佳,加上满人的身份和资历。他要不了几年就能成为封疆一地的总督,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他哪里能高兴呢

荫昌心里感叹着,痛苦着,人已经到了紫禁城外,下了轿子,他就继续跟着太监二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