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想了想,道:“如果大家的意见真的能统一,其实可以考虑两会合并,宗旨还是唤醒更多国民参加到这场大革命中。”
很多人误读清末革命史,总以为同盟会革命党为革命之主流,实际并非如此,革命虽然激进推倒了满清,光复会和立宪派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而光复会之革命思想基本和宋彪是一致的。
光复会精粹之极多,如果真能和宋彪的新华会合并为一,完全可以主导中国政局,在消灭满清之后再和立宪派联合,无论是在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力量和群众基础上都要远胜于同盟会,如许绍棠、鲁迅等人也是光复会成员。
所谓清末之共和思潮为大势所趋,此皆谬论,对中国这样帝制根基深厚的文明古国而言,君主立宪其实更为稳固,民国之乱,正在于民众、革命党人和军队都无真正的共和思想。
如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所言,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恢复汉人之河山,而章炳麟则是帝制之根生蒂固的坚持者,纵然是蔡元培也长期持有此念。
袁世凯称帝之败,不是败在称帝,而是他一无立宪之思想,二无号令天下之根基,三不得民心,四是政敌太多。
听宋彪如此一说,见他也有意和光复会合作,汪兆铭微微一怔,随即道:“那倒也是,我回去之后一定会和蔡先生仔细商量。”
宋彪吩咐道:“不要拘泥于细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聚众而起,揭竿而上。不过,这个世上总是人多口杂,暂时涉及到我的部分还是用宋治中的化名吧,或者索性就不谈姓氏,只说是治中先生。”
汪兆铭和郑桂廷都默默地点头,牢牢记住这一点,他们是在新华会在日本活动的两大组织者,前者在前面活动,后者在后面支持。未完待续
第117章总揽三省大权
在和新华会的同仁会晤之后,宋彪这才在晚上乘坐火车返回奉天城,此时,各国驻华使馆都相信宋彪是要籍铁路承办之事,一次性确定除俄国之外的第二大合作方,争夺铁路已经只是一个方面,协助宋彪管辖整个东三省,并从中获取更多利益才是真正的重点,这种竞争随之也就更为白热化。
意大利、瑞典、比利时这些国家先出局,日本自以为有希望,实际上连一颗螺丝钉的合同都很难得到,美国无意和任何一国直接竞争,继续保持中立态度,最后就只有英法德三国,英法德三方又不能结成同盟挤兑宋彪,局面对宋彪愈有利。
然而,东三省铁路之争只是宋彪争取金融主导权的诱饵,最终将铁路的置办权交给谁,他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在意。
和法俄两国达成了东三省金融改革的协议后,宋彪悄然乘坐火车离开辽东半岛,两天后的清晨时分回到奉天城。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东三省的人事补缺度极快,在荫昌的主持下,有过六十名的新任官员在奉天省和其他两省上任,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级别等同三省巡抚的东三省开垦督办大臣唐绍仪。
赵宋之争结束后,宋彪已经近乎是全揽三省大权,荫昌、增韫、程德全三人俱不敢和他争锋,唐绍仪自然是更不敢,听说宋彪清晨回到奉天军部,唐绍仪上午就立刻乘坐马车匆匆在荫昌的陪同下抵达东陵军部。前来拜见宋彪。
此前在和荫昌的几日商谈中,宋彪和荫昌就奉天城的规划做了一番重新的商定,将奉天划分为北陵、和平、沈阳、西城新区、沈阳新区、东陵、苏家屯、沈南新区。
东陵和苏家屯都属于营区编制,加上祝家屯、棋盘山,这就是东北新军在奉天府的四大驻军营区,统一归属东北新军军部管辖,这样的四大营区也统称为军部本部营区。
清政府对宋彪基本已经不再敢有任何节制。唯一的限制就是“希望”宋彪遵守东三省四镇新军的编制,法外开恩就是东北新军本部加四镇,最高算起来就是五镇。直隶的北洋军是六镇,这让清政府多少还有一点心理上的优势。
此前,袁世凯在划分六镇时将原先归属奉天省的锦州一带也划入北洋军。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派遣部队驻军,但已经在锦州一带大肆摊派,筹集军饷,现在再给袁世凯一个铁胆,他也不敢继续这么做。
宋彪和袁世凯在电报里就此沟通一番,双方都是很客气,袁世凯不再继续在锦州一带摊派税款,而宋彪则会在锦州驻扎一镇兵力。
在东北新军的本部四营区中,东陵区不仅是总部,总面积也是最大的。从奉天城的东二门向东,一直到花山,面积等同整个旧奉天城区。
从奉天巡抚衙门到东陵军部的军部机关大楼有六公里之远,来往两地必须乘坐马车,唐绍仪就和荫昌乘坐着一辆马车而至。
此时的宋彪正准备去远东士官学校视察。中午打算挤出时间和远东印书局的舒高立等人洽谈,下午到营区视察各部队的二期整训情况,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密,听说唐绍仪和荫昌来了,宋彪还是挤出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他们。
因为事务太多,宋彪就不去接他们了。派蒋方震和蒋雁行前去迎接,自己则继续在办公室里处理各种公文。
宋彪一个月没有回军部,要签署的各种文件军令堆积如山,在唐绍仪和荫昌两人抵达办公室后,不等两人上前拜见,宋彪就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先坐在旁边等一段时间,容他将手里的这些事先处理掉。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