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将茶盏端过了品畷一口,决定不再谈那些琐碎的小事。就和荫昌说道:“我明天准备去一趟关东州,和俄国人商谈东北银行印钞权的事务,顺道还想谈另外一件事”
荫昌问道:“不知道总督大人此次去和俄国人商谈事务,除了印钞之事外,还有其他什么要紧之事吗”
宋彪道:“我这一次去辽东半岛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公事就是两件,一是印钞权,二是东三省铁路之事,这两件事都很重要,只是前者更重要,若是有必要,我宁可牺牲路权。除了公事之外,我也有很多私事要谈。我私人开办的远东洋行拥有多地的煤铁专营权,正好我手里也有些银子,这段时间,我就打算将远东煤铁公司办起来,开奉天的煤铁矿,开设铁厂。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设备总是那么昂贵,所以,我考虑在美国开办远东洋行的分公司,绕过各国洋行直接从美国大量购置机械设备,我另外也物色了一些很不错的人选经办这些事。”
荫昌知道宋彪手里把持着抚顺、本溪、鞍山一带的煤铁专营权,只要宋彪能够安心满足于目前的利益,清朝廷对此也没有任何异议。
他笑呵呵的答道:“这当然是好事。”
宋彪则有着更多的思考,道:“新政,新政,我们之所以要办新政就是为了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足。富民强国似乎是很难实现的宏伟目标,我却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在原则上,我们只要能尽力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使白银和黄金不断流入国内,这就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足。至于其他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过是围绕着这一点做文章罢了。如果有可能,我们应该在营口、沈阳和鞍山都开设新区,鼓励中外商人办厂,哪怕都是洋人办的厂,只要我们不用花钱从国外进口物资,还能向国外出口物资,这就总是好事,至少税收还是我们的,不用只拿一个可怜的关税。”
荫昌郑重的点着头赞同道:“总督大人一语中的,下官茅塞顿开。”
宋彪则道:“巡抚大人,我还是那句话,我关于新政只有一些提议和想法,具体怎么操办是不会过问太多的,您大可自己做主,你我一文一武,只要能力保东北不至于沦落到洋人手中,你我就是头功,也算是对得起国家和朝廷了。”
荫昌挺高兴的击掌道:“大人所言甚是啊。”
有荫昌这个人在奉天城里坐镇主持新政,宋彪毫无疑问要轻松很多,这足以让他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操办自己的公司和军队,一边赚钱,一边扩军。
只凭这几天的交谈,宋彪都能知道荫昌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满清官员,担任奉天巡抚一职正是再合适不过,因为他是满人,就算东北新政稍有破格之处,清政府也不会有所质疑。
至于宋彪自己秘密筹划的那一份东三省新政五年展规划,他心里有数,没有必要非和荫昌商量之后才能拿出置办,就算要拿出来,还得先解决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钱。
在东三省这个地方想要赚大钱,挖煤铁矿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也赚不了大钱,真正最厉害的产业就是东北大豆,因为煤铁矿在亚洲并不属于稀缺物资,欧美的煤铁矿消耗虽然多,本身却都有充足的储备量和开采规模。
东北大豆就不一样了。
和21世纪不同,大豆在2o世纪前中期是现代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基础原料,德国人雄踞世界的油脂工业正是以东北大豆为基础,大豆在这一时期不仅可以提炼食用油,还能用于提炼各种润滑油、油脂、油漆、肥皂、防腐剂,这些都现代工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绝大多数原材料都来自于天然农作物,而非石油化工产业的大工业时代,大豆才是真正的软黄金,它的运用范围要比此时的石油广阔几十倍。
这一点大概会乎很多人的常规认识。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二章豆子的无敌时代
送荫昌在奉天巡抚衙门上任之后,宋彪回到军部在总督衙门秘书局开了一个小会议,部署了四件事,一是整理东三省各处所有官员清单和空缺名额总数;二是整理三省地图及各府县资料;三是整理新政事宜,提领一份纲要;四是设立农垦科,主管农业和开垦,抓紧时间沿铁路各地推广种植大豆,引入良种,推广种植技术,改良大豆种植区的水利事宜等等。
赵宋之争结束后,宋彪真正的成了东北王,这样的地位让他很快就招揽了几位精通政务的本地幕僚,如袁金铠、苏会忱、钱瑛、王永江、王树翰、谭济伍、金鼎勋、何仲莼、关海青等,这一时期都加入了袁金铠替宋彪组织的总督衙门秘书局。
袁金铠的官瘾也不小,宋彪原先只是想办一个秘书处,可袁金铠劝说了几次,意思是处的级别太低,不太容易招揽人才。
不管是局,还是处,对身为东三省总督的宋彪而言都只是一个字眼上的差别,对别人意味就不一样了,宋彪就听取了袁金铠的意见设立总督衙门秘书局,由袁金铠担任秘书局提调,下设文书、机要、监察、特务、外事五科。
袁金铠在这些天里到处活动了,拉了许多在东三省小有名声的人入职秘书局,这些人入职之前,宋彪都会单独抽时间和他们详细谈一谈,问清楚每个人擅长的事情和想法,其他人都还好说。尤其是号称二王的王永江、王树翰,确实是比较有头脑的人,金鼎勋、何仲莼、关海青三人就不简单了。
只是大致谈了一次,宋彪就能察觉到这三人属于革命意识很强烈的人,要说日本在关东渗透的有多厉害,从这三人身上就可见一斑,金鼎勋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科。关海青和何仲莼就读于日本横滨商业学校,这两个人没有毕业就跟着金鼎勋匆匆跑回国内组织抗俄军。
虽然是中专都未毕业,关海青和何仲莼却不算是青年学生。前者二十七岁,秀才出身,后者三十岁。竟然有举人的功名,都出身于吉林府的地方乡绅家庭。
这三人都有反清反满的革命意识,言行倒也不是很出格,宋彪就留他们在外事科办事,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