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颙正吃着茶,闻言差点呛住。
他放下茶盏,讪笑道:“怕是四弟要失望,据我所知,李星垣童试也没有下场。”
“啊?”这些轮到曹项诧异:“这李星垣到底是何人?莫非是伯娘娘家那边的亲戚?”[]重生于康熙末年1296
“若是如此,我就不用拐着弯地安排在四弟名下。是李卫的长子,年后要进京,托付给我照看。我不好出面,便请四弟代为收徒,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好管教。”曹颙道。
曹项听了,不由瞠目结舌:“李卫已是不惑之年,他的长子多大,还没有应童子试?”
“与天佑同年,因早年在乡下,开蒙较晚,耽搁了两年。不过据李卫所讲,在功课上有些吃力。”曹颙实话实说道。
曹项皱眉道:“可身为督员之子,也不能一直是白身。大哥可有什么好建议吗?”
虽说还没有见到李星垣,可既是堂兄安排,又知李家与自家渊源,曹项心里已经将李星垣当成自己弟子,真心实意为其打算起来。
曹颙想了想,道:“科举之路,半数靠自己才学,半数靠运数。运数虽重要,才学却是基础。李星垣若是课业实在不出彩,文举之路难行,可以试试武举。”
曹项闻言,松了口气。
武举考三场,前两场弓马技勇,第三场考策论。
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点,比文举要好过的多。
只要不是愚笨不堪,用心调教个三、两年,总能做出两篇中规中矩的策论来。
可自己一个文进士,门下首徒,却要走武举之路,曹项的神情有些怪异。
曹颙见状,颇为愧疚道:“是我的不是,实是不好退却那边,却给四弟揽了麻烦。”
曹项忙摇头道:“不麻烦,李卫不仅同大哥有旧,在南边也多照拂二哥,我能尽些力,只有欢喜的。只是大哥晓得我,《论语》、《孟子》两本书还解得,《孙子》三部却有些生疏。文人见识,同武人并不相同,我怕解得偏颇,反而耽搁了李星垣。”
曹颙之前却没想到这一点,只寻思曹项的学问是好的,却忘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永庆是武进士出身,骑射功夫,兵书策论,可请其教授。”曹颙眼睛一亮,说道。
曹项忙点头道:“如此甚好,既是李卫将子弟托付过来,总要他成才方好。”
说完这个,曹颙想起托曹项明年春送李氏南下之事。
曹项已经在翰林院做了报备,明年二月起请三个月事假。
“倒是忘了这一茬,一个南下,一个北上,你们师生两个正好错开,”曹颙道。
曹项犹豫了一下,说道:“若是李卫不急,可以让李星垣晚几个月,随同我们一道进京,如此收下弟子,更顺理成章了一些。”
曹颙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便也觉得这样安排最好。
他唤了张义过来,如此吩咐两句,使他去李宅传话……
随着朝贺督抚大员的相继离京,万寿节的喜庆气息也渐消散。
京城王公大臣的目光,被引到怡亲王府。
皇上特赐御书匾额给怡亲王府,上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
“忠、诚、勤、廉”无一不是为人臣者之美誉,如今集于怡亲王一身。
虽说眼红的人不少,可也没有人能说两句反话,怡亲王这四字确实当之无愧。
皇上早就有加恩怡亲王府之心,怡亲王庶长子封了贝勒,嫡长子也已经成丁。
按照宗室规矩,亲王嫡长子多是年满二十才请封世子,可皇上在今年怡亲王接连丧子之后,就有意提前册弘暾为世子,也算为王府冲喜。
弘暾却以身体病弱,不利王府血嗣传承,早就在父母面前让出世子位。
雍正知晓后,又有心加封十三阿哥郡王爵位,好由他指一子继承。毕竟他虽折了两个嫡子,还有三个嫡子站下,其中只能有一子继承亲王爵,其他两人按例只能封国公。
十三阿哥却坚不肯授,雍正无法,只好在十三阿哥的亲王俸上,再加俸一万两银子。
加俸至今,不过数月,如今又御赐匾额,可加圣眷之隆。
没想到御赐匾额还不是至高恩典,随同匾额下来的,还有恩旨一道,朝会设亲王座椅一把,令怡亲王坐听朝政。
如此旷世隆恩,惊动的不是文武百官,而是宗室王公。
就连十六阿哥,也忍不住抽了机会寻曹颙,说了两句酸话:“我虽比不得十三哥辛苦,可身兼宗人府内务府两处,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看看我清减了多少?同样是理事亲王,是兄弟,为何就设了一把椅子?”
并非是眼气十三阿哥,不过人心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曹颙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沉默半响,方道:“十三爷的宿疾怕是复发,坚持不住朝会久站,这多半才是皇上御前设座得缘故。”
“什么?”十六阿哥惊的失态:“要是那样,太医院的案宗怎么没有报备?”
曹颙苦笑道:“王府有太医常驻,平素请脉何须在太医院报备?若是十三爷宿疾复发的消息传出去,会如何?十三爷既瞒了人,自有十三爷的用意,可又哪里瞒得过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