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一笑,“其实那次孝陵不是毁于天灾,而是人祸。表面上达定妃是高祖皇帝从汉王陈友谅那里抢来的小妾,实际上达定妃与汉王世子陈理通奸,有孕后故意勾引高祖皇帝,成为宠妃,齐王其实应该姓陈,他是个杂种。当时齐王早就去青州就藩了,也是天高皇帝远,暗中召集汉王的旧势力,有了私兵,打算日后害死诸位皇子,他登基做皇帝,为陈友谅复仇。”
“是胡尚宫揭穿了此事,高祖皇帝给达定妃下毒,以定妃病重为由,下旨召齐王回京给母妃伺疾,结果齐王为了救出母妃,说服了弟弟潭王,两人带着齐王的私兵攻打孝陵,想要挟持鲁王和孝慈皇后的遗体,以要挟皇上交出达定妃,放他们远走高飞。”
简直闻所未闻!
汉王被震慑住了。
纪纲嘿嘿笑道:“这事的细节皇上都不清楚,卑职只告诉殿下一人。当时黔国公沐春恰好在孝陵,成功阻止了齐王和湘王的阴谋。两位亲王见大势已去,四面楚歌,便携手从城楼跳下,死前还说‘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当场摔破脑袋咽气了。”
汉王听了,沉默良久,叹道:“本王的封地和齐王一样,也在山东青州,汉王府也是齐王府改造修缮而成的,没想到还有一番前情在。”
纪纲说道:“同地不同命。汉王殿下是嫡子,齐王只是一个杂种。”
汉王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秦王和齐王都是天高皇帝远,才有避开皇帝的眼线,暗地里壮大势力。如今这个局面,我以退为进,自请就藩青州,离开京城,然后在青州暗地里招兵买马,组建绝对忠心自己的军队,等待机会成就大事。”
纪纲点点头,“殿下要吸取这次天策卫的教训,不是自己养的军队,就不会忠心殿下,皇上说收就收走了,天策卫只效忠皇上,随时倒戈背叛殿下。还有,殿下永远不要忘记,卑职是站在殿下这边的。卑职杀了太多东宫属臣,冻死了解缙,已经是太子的眼中钉,太子若登基,第一个清算的就是卑职。”
“殿下就藩之后,皇上肯定命卑职派锦衣卫暗探监视青州,到时候卑职会派出心腹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几个欺压百姓,霸占良田等等无关痛痒的情报送到皇上那里,殿下只管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火器,皇上已经步入衰老,太子是个瘸子,皇太孙毛都没长全,到时候卑职会配合殿下攻入皇城,拥戴殿下登基。”
汉王听了,热血沸腾,又有些顾虑,“这样……真的可行吗?会不会落下千古骂名?”
纪纲说道:“唐朝宣武门之变,同样是嫡次子的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和弟弟,逼唐高祖退位成太上皇,登基为帝,是为世代贤君表率的唐太宗。只要当一个好皇帝,造福百姓,谁会在乎帝位是怎么来的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殿下当了皇帝,史书怎么写,就由殿下决定了。”
纪纲指着皇宫方向,“皇上还自称自己是孝慈皇后嫡出,为此重修了《高祖实录》等一系列史书,刚开始还有人反对、讽刺。如今呢?谁敢说个不字?”
汉王心动了,一锤桌面,“我明日就上书,自请就藩青州。”
第262章幼军
次日,汉王上书,自请就藩。
朝廷一片哗然,作为一个京城资深钉子户,早在十年前就应该去藩地的,一直拖到现在才肯松口。
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汉王要是不就藩,那么天策卫演习火炮炸膛、皇太孙受伤事件他就是首要嫌疑人。
只有汉王就藩,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并没有夺储之心,这事才能了结。
其实这也是永乐帝最希望看到的结局,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看到儿子们互相残杀,祸害孙辈。
从夺位的靖难之役里杀出一条血路的永乐帝并不想知道真相。他只想看到他想看到的结果。
君臣多年,纪纲对君心的揣摩还是十分准确的。
汉王上书之后,纪纲也“恰好”拿出了调查结果:是意外,火药厂的技师们一致表示,新式火炮并不能完全解决炸膛事故,要看运气。
如此一来,汉王就是无辜的了。
永乐帝当即解开禁止令,放汉王出来。汉王出来后,先进宫见父皇,痛哭自己一时起了炫耀之心,请了皇太孙去阅兵,却不料发生了事故,无论如何,此事皆因他而起,请父皇责罚。
一旁朱瞻基表示他一开始就相信二皇叔是清白的,还忍住胳膊的伤痛,跪地求皇爷爷莫要责罚皇叔。
每次北伐永乐帝都带着朱瞻基,爷孙相处时间长,朱瞻基很早就懂事了,身为国储,当以大局为重,搁下小怨——这是皇爷爷想要看到的场面。
待开了春,冰雪融化,江面可以行船,汉王一家子就往青州出发了——除了世子朱瞻壑。
永乐帝不出意外的以朱瞻壑的伤需要静养为由,留下了二孙子在京城。
汉王当然舍不得。纪纲宽慰他,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有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在,定会好好照看朱瞻壑。
汉王为了将来皇图霸业,只得将朱瞻壑留下,还违心的叮嘱儿子:“……你好好替我孝顺皇上,莫要淘气。好好向皇太孙学习,你要能学得他的一半——”
“我就心满意足了。”朱瞻壑打断父亲的话头,很有孝心的帮助父亲把剩下半句说完,“父王,我又不是七八岁的孩子,我知道该怎么做。”
朱瞻壑早就盼着父亲就藩了,只要父亲本本分分当一个亲王,他们汉王府的日子就不会差。都是老朱家的子孙,何必争得你我我活,何况太子和皇太孙都精明能干,并不是所有的皇太孙都是朱允炆这种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败家子啊喂!
看着少年不知愁的儿子,汉王不晓得该高兴还是愁人,“每个月两封家书不能断,别以为在京城就
没有人管束你了。”
朱瞻壑拍拍胸脯,“三封,十天一封可以了吧?父王和母亲也要保重身体,不要总是担心儿子。”
朱瞻壑热情欢送,汉王依依不舍,他回头看着巍峨的皇宫,心想总有一天我会打回来的,以主人的身份踏入皇宫,就像那天我和父亲攻入京城一样。
父皇的皇位一半都是我打下来的,凭什么我辛苦栽树,别人躺着就能摘桃,我不服。
汉王走后,朱瞻基胳膊的伤愈合拆线,永乐帝意识到皇太孙的软实力(头脑)足够,但是硬实力太弱,依然需要依附于东宫,于是有心培养大孙子的硬实力。
还有什么比拳头更硬的实力呢?
在四月射柳仪式,朱瞻基例行三发全中的后,永乐帝顺水推舟,设置了前所未有的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
永乐帝下旨,“选取民间壮勇子弟”,“有年岁相应、精壮有气力、快走路这等,着他来选。”组成两万八千名幼军,直接交由皇太孙训练指挥,以培养皇太孙的军事能力,以及大明未来军官对皇太孙的忠诚。
所谓幼军,并非是指未成年士兵,而是毫无战斗经验、但是年轻力壮的男子,都已经成年,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就可以参与幼军选拔。
幼军从民间选出、并非出自世袭军户,更没有地位高的勋贵。就是普通农民和市井出身的男子,不像勋贵和军户那样本身有各种大小利益团体。
大明军队大多从军户里抽调,世世代代都是职业军人,但幼军完全不一样,只是从底层百姓里挑选出来的、和任何势力都不沾,完完全全的白纸一张。
而且,幼军即使参军,也不是军籍,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籍贯,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吃军队这碗饭,不是职业军人,避免了军队里别有用心之人以前途引诱幼军归附。
只有这样,幼军才会对没有任何势力的皇太孙保持忠诚,因而他们所依仗的只有皇太孙一人,参军就是打一份工,守护皇太孙是他们唯一的责任。
大明卫所,一般为五千六百人。现在皇太孙手里的府军前卫亲军有两万八千人,一共二十五个千户所,一下子膨胀了近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