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估计是听不懂的,因为在赵九福离开之后它就开始朝着其他的马匹喷气,跺着蹄子随时随刻准备给其他的马匹来一下子。
赵九福这会儿已经到了书房,取出昨日没看完的书一边抄写一边仔细起来,这本书与其他的书都不同,乃是书房之中唯一一本农事方面的著书。
大周朝的农业十分普及,但却不算发达,赵九福穿越之后不是没想过改善村人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
他上辈子读的并不是农业,虽说是孤儿但自幼生长在城市里,可以说是一天地都没有种过,唯一知道的一些知识都是义务教育的时候被普及的,哪里有什么可用性。
金坷垃倒是真的有用,但这东西是系统出产的并不能稳定提供,谁知道这东西什么时候就会停产呢,再说了,就算系统能够一直提供,他也不可能在陈家村待一辈子,就为了给村里头的土地撒金坷垃增产吧?
赵九福一直很喜欢陈家村,这个村落或许也有许多弊病在,但瑕不掩瑜,村人们的淳朴和热情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大家族的温暖,不为别的,陈家村可是有一半的人都能算他家的亲戚,这都还没出五服呢!
所以在看见这本农书的时候,赵九福只觉得精神一震,看看中国历史就知道了,古代人不是不会种田,而是一部分技术在传承之中丢失了。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够普及,老百姓不识字或者没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而读书人只重视四书五经升官发财,对农田也并不在意。
他自己没有种田的本事,但或许农书里头会有他需要的东西啊,抱着这个念头赵九福一头扎进了这本《齐民要术》,打算找一找于国于民有利的办法来。
《齐民要术》号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也就是说从耕种操作开始,到造醋做酱为止,凡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技术,几乎都写进去了,其中第一卷第二卷集中在记载农作物耕种和其他作物的种植办法。
赵九福希望满满的边看边抄,这一看就是小半个月,一开始的信心都被打消了许多,原来里头许多的经验之谈乡下老农几乎都知道,他们村里头就是那么种田的。
对比一下现代人的种植技术,除了种子的原因之外,大部分还是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但是许多东西可不是现在的他能拿得出来的,科技水平就限制了这个创造力。
赵九福一路看下来,只觉得当年编著这本书的人确实是个大才,他将许多深奥的理论总结成经验,又结合到谚语之中,这可比深奥的文字好传播多了。
比如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听起来朗朗上口又十分实用。
赵九福一边抄写一边还写下自己的笔记,将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另外拎出来写在一张纸上,免得自己看过一遍反倒是忘记了。
等到最后,他看了看却皱起了眉头,想要增产看似容易,但每一条路都不好走。
首先看选种,这一条其实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每一次留种的稻子总是最为饱满的,但一年年的产量也没见增加,可见不通过一些手段,或者发觉高产的品种,这条路效果一般。
像是深耕,追肥这些事情,乡下人都是有在做的,不过这一点倒是让赵九福想到肥料的问题,这年头靠的都是天然肥料,家家户户都不太够用,大约就是如此金坷垃的效果才比较明显,赵九福连忙把这一点记了下来。
陈家村的农用地其实不算多,除了稻田之外的土地有些贫瘠,并不适合种地,当然,若是有足够的肥料的话也是能够养起来的。
赵九福继续往下看,又看见书中记载不同的地方稻种有所不同,其中竟是在《食货志》中看到“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赵九福心中一跳,书中记载的位置距离他们新亭府其实并不远,不过古代通讯艰难,有时候只是隔了一座山的两个村子都不互相往来,消息不通畅也是有可能的。
等《齐民要术》被翻阅完毕的时候,时节也已经到了腊月,赵九福的笔记也写了厚厚的一本,他反复翻查删减,最后得出来可用的办法还是不多,倒也是聊胜于无。
堆肥的事情好办,他回家只是提起在书中看到过记载,又把现代的时候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加进去,老赵头就答应带着赵老大一块儿试一试,反正冬天闲着也是闲着,他们包下了这么大一座山,光靠着家里头这么几口人实在是不够用。
老赵头和赵老大都觉得书里头的东西都是真的,甚至比赵九福还有信心,老陈氏还偷偷跟赵九福说让他把书藏好,这说不定也是一个秘方。
赵九福心中无奈,不过在成品出来之前,他也是不打算暴露出来的,赵家人相信他,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堆肥需要时间,其他的就放放再说。
堆肥好办,稻种却难寻,他们镇上的粮店肯定是不成的,若是这里就寻得到的话,哪里还需要他来折腾。
赵九福没啥门路,只得求助于孙光宗,虽说孙光宗现在已经不去县学了,但两人的联系倒是没断,听说赵九福想要新奇的稻种,便一口答应下来让家里人出门做生意的时候帮忙寻摸,若是寻到了就给捎带回来,并不肯收下他的银子,只说若是有的话以粮价来卖。
第88章迎亲
好的粮种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赵九福其实也没有报以极大的希望,他也就是翻到了农书想为乡里乡亲们做点事情罢了,主要的精力还在读书上头。
老赵头答应了儿子要弄堆肥,这事儿就做的十分实在,反正天气冷了也没啥事儿,又有赵老大和赵老三帮忙,很快就把几个肥料堆起来了。
赵老大是个粗人,事情却做的仔细,一板一眼都按照赵九福说的要求来,做完之后擦了把汗说道:“哎,你说这读书人也奇怪,他们也不种地啊,怎么还知道怎么堆肥。”
赵老三哈哈笑道:“可不是吗,要不怎么都说书中什么都有呢,连堆肥的事情都有,可见真的是什么都有了,爹,这些烂叶子要是能变成肥料的话,咱家明年的肥料肯定够用了。”
他们包下了一座山,但真正利用起来的也就是土地比较肥沃的一部分,山上什么都缺,但就是树叶不缺,一层一层堆得很厚实,随便扒拉一下就有许多。
“希望能成吧。”老赵头笑着说道,又说,“都大中午了,你俩也别回家吃了,跟我一块儿回去吃顿饭吧,也别说当爹的亏待你们。”
赵老大嘿嘿一笑答应下来:“行,我都想娘的手艺了。”
赵老三也跟着说道:“还想爹的人参酒,哎,那滋味别提多好,你说咱家阿福就是能干,店里头卖的人参酒都没他自己酿的好喝,就是量太少。”
“有的喝就不错了,你还打算喝酒喝饱啊。”老赵头笑着说了一句,一路上有不免追着赵老大问,“我大孙子的婚事还没定下来吗,孩子翻了年都十八了,你们两口子倒是也不着急,你十八岁的时候我大孙子都落地喽。”
当年老赵家的家境其实不错,除了离家出走的赵老四之外其余的儿子成家立业也都早,这在村里头其实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一旦过了二十岁还没成亲的,是要被人说老光棍的。
赵老大嘿嘿一笑,就说了:“爹,你放心吧,我跟顺德他娘一直在相看呢。”
老赵头点了点头,虽说他最喜欢的儿子是幺儿,但孙子辈里头最看重的肯定是嫡长孙,“你们心里头有数就好,别耽误了我抱曾孙,你们眼光也别太高,人哪有四角俱全的,只要姑娘人品性格不错,家世也清白端正,那就差不多了。”
赵老大也这么想,只是随着这些年他们家越来越好选择的余地多了,夫妻俩难免有些看花了眼睛,赵老三倒是不着急,他们家大儿子才十二岁。
他们唠嗑着回到家中,就瞧见老陈氏和温氏正拿着一匹布在赵九福身上比划,赵九福怀里头抱着赵老四的儿子赵顺安,看那动作觉得十分娴熟。
“回来啦,饭已经好了,我去端出来。”老陈氏见他们回来笑着说道。
温柔帮忙收起布匹来,又把自己的儿子接了过去,笑着说道:“爹,娘,那我先回去了,待会儿再过来帮阿福做衣裳。”
老陈氏知道赵老四在家肯定做好饭了,当下也没有客气的留她,倒是几个男人坐下来之后,赵老大奇怪的问了一句:“怎么这时候才做新衣服,这赶不上过年穿了吧,要不我让你大嫂过来帮帮忙,她手脚快,几天就能把衣服做出来。”
这距离过年已经不到十天了,要做一件冬装确实是会赶不及。
赵九福还未说话,老陈氏就笑着解释了一句:“做了不是过年穿的,翻过年你弟弟同窗成亲,说好了让他跟着去迎亲,到底是大喜的日子,总不好让你弟弟穿着旧衣服过去,那时候天气也该暖和起来了,年底的衣服也穿不来。”
一听这话赵家兄弟就明白了,心中倒是还挺高兴,毕竟弟弟的同窗都是秀才,他能跟大家搞好关系自然不错。当初赵九福年纪太小,去上学的时候大家伙儿还担心过会不会不合群,谁知道这孩子年纪虽小却很机灵,很快就跟大家伙儿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