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母仪天下 分节阅读 169(1 / 2)

[综]母仪天下 微云烟波 2446 字 2023-09-26

d民间纺织业开始兴盛,哪怕民间的纺织机比起作坊的乃至少府考工室里头的纺织机差了许多,但是比起之前来说,已经先进了不少了,另外呢,除了可以在自家纺纱织布之外,女性如今还可以进入专门的纺织作坊做工。

而她们能真正开始工作,怎么着也得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之前,她们一方面是注意力不足,另一方面呢,手艺也不怎么跟得上。所以,在这之前,花费个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会常用字和简单的算术,之后呢,就能为娘家多工作两三年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如此,这就给了民间足够的动力。

毕竟,在社学读书,其实花不了几个钱,社学原本就是属于近似于公益性质的学校,一般是以乡社为单位,教学的呢,其实就是当地的一些小官小吏,这算在他们的政绩考评里头,因此,在教师这种事情上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可言,至于纸笔什么的,启蒙阶段,压根不需要用什么纸笔,只需要用沙盘就可以了,等到真正学会之后,才需要用上纸笔,可以说,付出的无非就是这一年里头,女孩子不能做多少家务,这些会被分摊到家里其他的成员身上,可能会因此稍微少一些收入。但是仔细算下来之后,还是比较划算的。

刘邦对于舒云时常拿着口赋来做文章已经习惯了,如今少府收入比较多,国家财政也比较健康,何况,舒云说得也有道理,这样做之后,十几二十年之后,就能差不多看出效果来,起码大汉新出生的一代,文化素质会高出不少来,到时候呢,朝廷也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当然,识字的人多了,如果不能够给他们用武之地的话,那么,同样会是一个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源头。后世为什么大家都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率,而为什么宋朝那会儿,明明已经冗官了,但是科举还得继续进行,甚至科举录取的人数还要增长哪怕没有足够的官位安置他们,许多人只能候补,不过照样拿工资造成了财政上头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对此进行改革,比如说减少录取率什么的,事实上就是为了减少社会矛盾。

别以为民间说什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觉得读书人干不了什么事情,事实上,许多事情,还真的就只有读过书的知识分子才干得出来。历史上,农民起义其实未必有多可怕,这些人呢,其实算是比较可悲的一个阶层,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逼到了绝路上,最终呢,却因为缺乏知识,或者说是,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最终呢,只能为王前驱。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

既然舒云已经将这个选拔定位成了公务员考试,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来的科举一样,考什么诗词歌赋,还有什么比较务虚的策论之类的,公考选拔的是基层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几百石的官员,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呢,录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这样一个基调,很快,朝堂上头的官员一番商议之后,就想好了应该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别的不说,总不能刚刚完成了扫盲,就跑过来考试吧,总得有点基础才行,另外呢,作为基层的官员,需要考的,就是基层可能会涉及到的律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难度高一点的,怎么搞基建,这些都会是考试内容。

甚至,现有的官员也是需要考试的。实际上,现在地方上头的官员,有的还是秦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另外呢,主要来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们返回家乡之后,会被安排个地方上头的小吏做一做,而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家,也会给自家的子孙谋个小吏的位置。

在这个时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开的,不像是后来,官员跟小吏几乎就是个完全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如今呢,从小吏升上去的官员,其实数量还是挺不少的,当然,他们升官也是有着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则的话,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头了。

因此呢,朝廷商议了一下之后,就决定对各地的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过,对不起,你退位让贤吧

gu903();总之,刘邦从沛县回来之后,似乎整个大汉都充满了一个词,那就是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