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2)

谢暄的脸上忽然勾起了一个笑容:二叔的意思,是想要重新分家?

谢川一边想着这谢暄果然是个黄毛小子不足为虑,一边得意道:侄儿既然有这样的打算,叔父就不替你们操心了。嗐,原本还想着大哥家里就剩下你们这几个小辈不好做

剩下的话他已经说不出来了,只能瞪大了充血的眼睛,手指颤巍巍地指向谢暄,随后便倒在了地上。

谢暄将从侍卫腰间拔出的长剑丢在一边,长剑上新鲜的血色一下子就刺得满堂的人都沉默下来。

谢暄抬起溅上了血点的脸,笑容堪称温和,却带着说不出的戾气:诸位还有谁想谈谈谢家分家的事情?

原本蠢蠢欲动的人们忽然就退缩了。

这个时候那些头脑发热的人才认识到,谢家终究是谢家,瘦死的骆驼也是比马大。

京中也渐渐传开这样一个说法,谢家新任的家主,不是好惹的。

葬礼结束后,谢莺时亲眼看着谢暄扶着马桶吐得昏天黑地,喘了一会儿粗气才慢慢站了起来,仔细整理了衣冠,问谢莺时:阿姐,柳晏是不是来找我了,在哪里?

谢莺时看着心疼,劝他:阿暄,你歇一歇。

谢暄冲着她笑了笑:没事,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谢莺时拗不过他,只能说:我安排柳小公子到书房里等着了。

谢暄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谢莺时看着他的背影,忽然忍不住落下泪来。

柳晏在书房里等了半个时辰,看见谢暄进来,装作没有看见他惨白的脸色,像往常一样用扇柄亲昵地敲了一下他的肩膀,从袖袋里拿出了一个盒子:拿着,我家老头子让我交给你的。

谢暄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是一枚虎符。

能调动柳氏三千府兵的虎符。

谢暄立刻把盒子推了回去:这个我不能收。

柳晏没有接,笑眯眯地瞅着他:老爷子说了,这次不论利益,只论私交。你是老爷子的得意门生,还不兴做先生的雪中送炭了?

谢暄看着他的笑容,忽然就说不出拒绝的话来了。

谢家姐弟还没有出热孝,郭家忽然登了门。

来人是郭氏的家主和大公子郭怀瑾,两个人上门倒还客气,主动去谢桓的牌位前拜了一拜。

两家人分宾主落座,郭家主还没喝上两口茶,就忍不住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开了口:谢家主,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小儿与令姐婚约之事?

谢暄皱了皱眉头,心里大概明白了这人来是想要做什么,无非是看着谢家失去了顶梁柱没有了攀附的意义,想要顺势墙倒众人推一把了。

郭家主显然没有打算听他的回答,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老夫年纪已经大了,力不从心,怀瑾很快就要继承郭家的家业。只是这男儿要继承家业,少不了要先成家有个继承人才好。谢姑娘要守孝三年,这我儿怀瑾怕是等不得了。谢姑娘这等慧质兰心的女子,与我郭家怕是无缘了

谢暄不紧不慢地拨了拨茶叶,把杯子重重地放到桌子上,撩起眼皮看了父子两人一眼:郭家主要是想要退亲,直说便是。郭公子到底有没有继承人,我谢家也不是不知道,您就是不提,我谢家也早晚都是要提的。

郭怀瑾的脸色变了变,显然是惊讶谢暄居然查到了自己纳了红袖的事情。

第二十五章

郭家主和郭公子怕是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门外忽然传来一声温婉的女声,谢莺时一袭白色罗裙头戴白花,手中握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走了进来。

谢暄看到姐姐突然进来,眼中闪过一丝焦急:阿姐!

她轻蔑地看了郭家父子一眼,把手中的圣旨轻轻放到桌子上:莺时乃先皇亲封的郡主,几时轮得到郭公子一介白身来退婚了?

郭怀瑾虽说有个好家世,奈何郭家主一心想让他继承家业把郭家发扬光大,倒是连个闲职都没有领,的确是一介白身。

俞国一向以家世论高低,律令上却是明明白白写着贵族与平民通婚,平民是不能先提出退婚的。

这条规定在世家之中一向都是个摆设,郭家父子显然没想到她会把这一条律令拿出来说,一时间哑口无言。

谢暄对身边的侍从招了招手,侍从恭恭敬敬地把一块玉佩放到了郭家父子面前。谢暄开口道:既然事情家姐都已经说清楚了,暄就不重复了。这是当年家母定亲时收的玉佩,完璧归赵,从此两家再无瓜葛。

明明是两人再无瓜葛,偏偏叫他说成了两家,直接把郭家主接下来要说的场面话都堵死了。

两个人灰溜溜地告辞走出了谢家,郭怀瑾忍不住一口呸到了地上:什么东西,刻板无趣现在连家世也快没有了,还敢嫌弃本公子,看她以后还嫁不嫁得出去!

郭公子,林伯不知道什么时候追了出来,我家家主让我跟您说一声,这婚约是我家小姐不要您,您可别在外面瞎说败坏我家小姐的名誉。谢家虽败落了,跟个新晋世家鱼死网破还是可以的。

谢府内。

郭家父子走后,姐弟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

谢莺时眼圈泛了红,嘴唇都在发着抖,却还是露出一个惨淡的笑容,率先打破了沉默:阿暄,你饿不饿,我去给你煮碗面条怎么样?

谢暄叫了一声:阿姐。

谢莺时的眼泪劈里啪啦地落了下来,她伸手擦了擦,哽咽道:我没事真的,我还想多在谢家陪你几年呢你一个人撑着我嫁出去了也不放心,更何况,郭怀瑾并非良人这样也好。

谢莺时自己在房间里坐了一天,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盘了头发,进宫向新帝请命,终身不嫁来继承父亲编纂前朝史的遗愿。

楚霁端坐在小皇帝的一边,接收到小皇帝左右为难的眼神,搁下了手中的笔:谢姑娘不必说的如此决绝,既然是谢先生的遗志,谢姑娘就去翰林院做个修编吧。虽说我朝并无女子做官的先例,也不妨为姑娘这拳拳孝心开这个先例。

这是从上个冬天开始京华最后一桩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事,这一段所有的事情都跟凑热闹扎堆一样挤在一起发生的时间过去后,京城终于短暂地平静下来。

这一年夏天,黄河一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久必蝗,等到秋收的时候,黄河一带几乎颗粒无收。难民们扎堆往关内跑。沿着黄河往下游走,到处都是易子而食的人间炼狱。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揭竿而起拉起了义军,专挑有钱的世家抢,好多中小世家都遭了难。

北边的匈奴一向对中原富饶虎视眈眈,一见大俞遭了难,毫不犹豫地前来趁火打劫,一时间内忧外患,齐齐把国家推向了危亡的边缘。

于人于国,天灾人祸一来就是猝不及防的灭顶之灾。

朝廷忙于应对危局,皇室隐隐针对世家的苗头也就不着痕迹地收敛了起来,世家也装作不知道上面的心思,双方暂时开始齐心协力应对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