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牛庄港的城区范围最近又扩充了一次。
日渐增多的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3200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作坊、挣了钱后的捕牛人在这里新起的宅院,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牛庄港原本较为狭窄的老城区不堪重负,不得不向外扩展寻求新的空间。
阿涅利等人合股经营的兔子洞面粉厂这次就在城市的老码头边上,新弄了块地,打算将其搞成自己的专属码头,日后自家的种植园生产的小麦、面粉厂产出的桶装面粉,都将从这里装运出海,输往本土乃至海外,气魄确实相当不小。
这种大手笔的投资,自然占用了兔子洞面粉厂相当的资金,同时也显示了该厂领导层在潘帕地区发展谷物种植及深加工产业的坚定决心,虽然目前还搞不清楚他们准备从哪里弄来足够的劳动力。
而说起来这个劳动力的问题,就不得不问一下,难道如今的东岸在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仍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吗?联合省那种庞大的工商业规模,靠它那220多万人口又是怎么维持下来的?
诚然,东岸固然是极为缺人的,但一般来说应该不至于缺到如今这般“丧心病狂”的地步。之所以如此,说穿了还是东岸政策的缘故,那就是执委会诸公们人为制造了大量有田产、有住宅、有牛羊的农民阶层。这些人不愁吃喝,依靠出售剩余农产品也能活得好好的,农闲时节也能去各处的建筑工地上(甚至不需要走太远)打零工挣些现钱花花,日子不要太快活。
虽然这些年农民收入逐渐下降、工人收入逐渐上涨是大趋势,但至少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太多农民愿意抛弃家里的田地去工厂里做工,甚至就连他们的儿女,也多少有点受父辈的影响,更愿意去边疆地带领取份地拓荒,而不是去当一名工人。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想而知企业主、作坊主们会有多么郁闷,除了部分贪慕城市繁华生活活着不愿意去边疆地带拓荒的二代国民之外,他们很难抢到足够的劳动力资源。而为了争抢现有的劳动力,他们又不敢死命压低工资,这就导致了人工成本的增高。相信若不是东岸人尚有生产效率上的优势的话,他们早就竞争不过价格较为低廉的外国商品了,就如同常年处于通货膨胀状态下的西班牙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一样。
所以,如同阿涅利这类企业主们,不知道多羡慕如今在英国愈演愈烈的圈地运动了,贵族和大地主们因为羊毛价格的上涨而将大片耕地圈为牧场,将多余的农民赶出自己的领地(经营牧场显然只需比经营农场少得多的人手),任其流浪。而英国各地蓬勃兴起的手工/半机械工场则趁机接纳了这些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们,将其变成自己工场里靠工资生活的雇工。
毫无疑问,雇佣的工资只能勉强用来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甚至他的配偶也得出来工作),远远不如在当佃农时代生活得悠闲和惬意,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贵族和地主们已经不要他们了啊,因为将地租给他们种粮食并不太挣钱,还不如经营牧场剪羊毛呢,因此他们注定已经无法再回到乡村了,只能在城市或有作坊的乡镇之间流浪,没有归属、穷困潦倒(后世英国特有的流浪文化也是从这时开始发端的),迫于现实的压力,最后只能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做工,以求果腹。
但这种“完美”的模式在东岸有些行不通。穿越众建立起来的这个怪胎体制,以及很多穿越众脑海里存在的开疆拓土的情结,使得他们将大批弄来的移民、国内出生的二代“赶”往国内未开发的土地,然后变成一个依靠种植业为生的农民,这自然是挤压了工商业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由此也导致了东岸国内非国民劳务工群体的一再膨胀,建筑工地、码头、林场、木材加工企业、砖窑厂、石灰厂、水泥厂、种植园、矿山等地随处可见这些来自欧洲、非洲及美洲的非国民,填补了东岸国内非农行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缺口。
但是这一切都还不够!因为现在东岸国内的工业也在深入发展,国内的市场也在逐渐壮大——执委会的政策造就了国内庞大的农民中产阶级群体,他们有不小的消费能力,这又从侧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比如阿涅利的兔子洞面粉厂已经将目光瞄准了潘帕地区。但新上生产线、新设厂显然是需要工人的,不然还玩个蛋,所以东岸的外向型工业这些年虽然开始逐步饱和、增长缓慢,但内需市场一直在稳定增长,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始终不会减少,阿涅利也同样为从哪里找工人而操碎了心,说不得只能想办法“买”非国民劳务工了。
不然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落下,君不见临湖面粉厂在河间异军突起、大丰食品厂稳稳占据人烟稠密的北鸭子湖地区、南铁面粉厂最近也开始转战智利中央谷地一带,兔子洞厂若再不奋起,未来就是个败落的命,所以阿涅利这次来到了牛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