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市,省政府。
深夜,张英翻着苏叶的计划书,一页页地仔细看。他放下了眼镜,很多年前他也是提倡创新进取的人之一,可是多年下来变得愈发谨慎,日渐保守。苏叶的提案毋庸置疑写得优秀,今天参观上沟村,可以发现“上沟村模式”能行得通。
放着这么一份优秀的提案张英破天荒地失眠了。他要思考太多太多……首先是如何保住苏叶,如何让上沟村继续这个发展模式,最后才是让“上沟村模式”变成试验模式,在全国推广。
第108章
端午节。
村里的村委挨家挨户地发鸡蛋过节,大伙脸上洋溢着笑容,何梅梅举着大喇叭说:“每一户人家三只鸡蛋、三只鸡蛋。”
村里一共102人,每户人家发3只鸡蛋也不过是40斤的事。可是这40斤鸡蛋却让整个村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上下一片喜滋滋的。
端午后养殖场攒下了一批鸡蛋,苏叶把这批新下的鸡蛋送到了省委单位,作为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展示。农村有了成果
苏叶和何梅梅一大清早开着车出发去C市,把一筐满满的鸡蛋送进省委单位。何梅梅亲热地说:“李秘书,这是咱们村的土鸡蛋,又大又香,带一批给你们尝尝鲜。”
李秘书有些咋舌,没想到苏叶带来了这么多鸡蛋,他由衷地夸赞:“你们村的成果出得还挺快的。”
现在鸡蛋很金贵,市里的供销社不常有供应,想要搞点鸡蛋吃很不容易,何况是那么多的鸡蛋?他联系单位食堂采购了这批鸡蛋,鸡蛋八毛钱一斤,他把八十块交给了苏叶。
这一天,省委单位破天荒地做了鸡蛋炒韭菜、鸡蛋炒西红柿、各类炒鸡蛋……同志们吃得非常香,还以为单位终于发福利了,知道内情的同志对张英微微一笑表示敬意。
“老张,这咋回事?”
张英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这就是那个‘红薯试验村’的农业成果,养了几只鸡除虫害,几个年轻人的小打小闹而已。下次我让他们注意注意影响。”
同事连忙开口,“哎——老张,你这可不厚道了。”
“能有啥影响,这些年轻人有冲劲儿、肯踏踏实实干事就是好样的,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生活样样不落,这不挺好的吗,后生可畏!”
张英只是笑笑,不说话。
苏叶不仅送了鸡蛋过来,还特意送了一只鸡给他们,李秘书按照高于市场的物价买了下来。鸡肉炖成了鸡汤,领导回到办公室就可以喝上鸡汤。
张英把一半分给了李秘书,两人分食了鸡汤。鸡肉的滋味十分鲜美,让人感受到久违的幸福。
李秘书头一次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果竟如此香甜,“苏同志真不错的,很有想法,如果农村都像上沟村那样自给自足,老百姓的日子能幸福很多!”
张英喝完了鸡汤,评价道:“不错是不错,但不能那样高调。”
上沟村的模式很难复制的,它的问题处理起来很麻烦,偏偏张英又是个不怕麻烦的人,他放下汤勺说:“我得想想法子。”
一周后,张英去了京城出差,找了他以前的老领导。
……
六月份,炙热的夏风送来谷子的清香。
三月份的时候,苏叶向机械厂订购了一批农业生产机械,包括收割机、拖拉机、推土机。这些机器花了近伍万元。附近十里八乡也仅有上沟村有这样的经济条件,买得起这种大型机械。
夏天雨水丰沛,五天一场大雨、三天一场小雨,何梅梅庆幸地说:“还好咱们村买了收割机,要按去年那个速度,恐怕要被折腾得够呛。”
一旦碰到粮食丰收季,收割机的作用尤为凸显。原本需要1000个人干的农活,一旦用上收割机只需要原先十分之一的人手配合就可以收完谷子。剩余的劳动力可以继续照顾养殖场。
收割机第一次下田干活的时候,全村人都围在田埂稀罕地看着这个大家伙,心中充满了骄傲。
“我们村是全县第一个有收割机的村子吧?”
其他人纷纷点头,不用说那肯定是,清溪县的财政困难,哪里有钱买这些农业机械?
“我活了那么多年都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了。”
“爸,妈,你们看它还会给谷子脱粒,收得好干净呀!”
收割机所到之处谷子唰唰地被吞没,而在另一头收割下来的谷子有序地脱粒,这个大场面看得大伙连饭也不想吃了,一整个中午光蹲在田埂看收割机工作,场面竟是热闹非凡。
那一双双湿漉漉的好奇的眼神,黝黑又闪亮,投向收割机的时候充满了向往。
“有了收割机,以后咱们抢收庄稼岂不是不费一点劲儿了?”
那可不是?马根生点点头,上沟村赶在夏天暴雨季来临之前,收完了稻谷。谷子收完后附近几个村都来借收割机,苏叶以每天五十块的租赁价格把它租了出去。
几场大雨过后,干瘪的河流渐渐变得丰沛。马根生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堆鱼苗,放了上百斤鱼苗到河里。
马支书喜意盈盈地去数鱼苗,数来数去都数不清,“人老了,看不清了,我不数啦!”
去年如果能在河里摸出一条小鱼,能让全家人高兴一整天。以后这鱼塘养起来了,隔三差五吃顿鱼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日子真的在慢慢变好了!马支书上了年纪,牙口不好了,没闹饥荒前最爱吃鱼。
马根生郑重地地叮嘱着大伙,“现在开始谁也不许下河摸鱼,这条河就是咱们村的共同财产,我们全村人齐心协力、其利断金,养到冬天大伙都有大鱼吃!”
他受到苏叶的启发,专门派了两个队员养鱼每天负责喂养、看守。那两个队员特意去阮儒良老师那仔细地听了一周的课,学习养鱼的文化知识。
……
五月下旬,村里开始陆陆续续采收玉米、花生。
阮儒良的玉米、花生也陆续传来了喜报,它们比普通的玉米、花生增产了10%,这个产量拿到县里开会也是一笔很不错的成绩,不过出于谨慎的缘故,他想增产30%之后再把成绩报上去。
阮儒良给高产的玉米、花生分别取名“富裕一号”、“富强一号”。
苏叶被阮儒良这波扎实的技术炫到了,原以为随手拣了一个骗子,没想到却是一个大佬。他极其勤奋,今年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工作结束后偶尔还会给学生上课,难以想象他之前默默无名地教了几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