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不为奴 !
邵九公毫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将李辅国出卖了,据他说,军议之后李辅国便将他拉到一处商量说眼下这城怕是守不住了,要是再不突围大伙就都得死在这鸟地方。可千户大人那又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肯突围,这事说好听点叫至仁至义,说难听点就是婆婆妈妈,这世道带兵打仗的能有半点妇人之仁?
因为出身都是绿营的缘故,再加上葛正、蒋和、蒋和等大樵山出身的军官又抱团,对于邵九公和李辅国这两个后来被俘才参加太平军的降将颇是不屑,久而久之,邵九公和李辅国自然而然就变得关系紧密,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太平军三股势力的一股。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别看太平军规模不大,成军时间也短,可也形成了三个派系,最大的派系自然就是大樵山出身的那帮人,其次便是绿营和汉军旗降兵,再其次则是在罗定州最早参加太平军的那帮穷人,代表人物就是试百户郑二牛、宋大牛等人。
因为打成军立营头起,太平军终日不是在战斗就是在行军,在生死存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奉周士相马首是瞻,在他的指挥下南征北战,随着太平军的一次次胜利,不仅周士相的个人权威在军中得到空前提高,诸将对于未来也是大为看好。然而久困孤城之下,再乐观的人也难免对前途产生悲观,尤其是身边的人不断倒下,城中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在此情况下,求生**促使一些人产生了别样想法,或者说不甘心就此等死。
邵九公和李辅国就是不甘心等死,他们没有家小拖累,对突围一百个愿意,但较后者,邵九公想做的是在周士相的同意下大家伙一块突围,李辅国想的却是哪怕周士相不同意。他也要突围。
军议没有结果,李辅国心急如焚,他找邵九公商量的目的就是一起行动起来逼使周士相同意突围。
李辅国使用的是委婉说辞,只道“今日这局面千户那边心里肯定是清楚的。只是碍在情面上不愿意当众说出口,身为部下,我等自然要替主帅分忧,所以咱们得动起来。”
说是如此,可邵九公不是傻子。他能听不出李辅国想要干什么,要把天窗捅破,那就是要逼宫,要兵变,要胁迫!
李辅国话音刚落,邵九公脑袋就摇得跟拨浪鼓一般,直言这事做不得,眼下城外清军还围着,城里面但使动静大一点,那城外清军还不如狗嗅到臭味般趁机攻城?别到时突围不得反倒先把城丢了!
至于是否要突围。邵九公还是坚持要周士相拿主意,他们做部下的绝不能替主帅定夺。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辅国没想到邵九公竟然如此瞑顽不灵,气得讥讽一句,他道:“你莫不是背上刻了字,这胆儿就变小了吧?”
这话气得邵九公脸红脖子粗,当场就想拿拳头饱搼李辅国一顿,可想着大伙眼下都在一条船上,新会这艘船随时都会沉没,这节骨眼由不得船上的人还内斗。再说他这边和李辅国闹起来,传到周士相那里也是不好,毕竟二人在这谈的可不是什么能摆得上台面的事。
李辅国走前摞下一句话,“罢了。既然你们都这么婆婆妈妈,甘心在此受死,我又有什么不甘心,左右上了太平军这条贼船也是回不了头的,天知道我这条命什么时候就叫清军给收了去!”言毕,气呼呼而走。
望着李辅国离去的背影。邵九公也是兀自闷气,寻思李辅国这小子自打降了后表现也算出众,就冲他杀了汉军旗那帮俘虏,他就没有回头路走,故而也不担心他会出城投敌,也不怕他闹出什么事来,毕竟这小子手里没有多少人,想闹还由不得他!
就这么寻思着,邵九公也就没将这事报上来,直到城中流言四起,手下一帮小旗头和总旗围着他质问,他才意识到事情不妙,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事是谁干的,自家在这里面又充当什么角色,若是不赶紧找千户把话说清楚,怕千户那边肯定另眼相看自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