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1 / 2)

“若是官府现在就封禁、毁版,算不算是‘不教而诛’?”

明远听了苏轼的一番话,顿时也沉吟起来:

看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印刷技术搞上去了,版权意识没能跟上来。

老百姓不知道私下刻印他人的著述是一件不法的勾当。

如今最正确的做法当然是像后世一样,由著书者到官方机构进行“版权登记”,然后授权印书坊雕版印刷,并且在这些“正版书”的扉页或者底页印上授权信息。

以后再出现“私印”,由官方取缔,并按照销售额处以罚金就行了。

但问题是,现今人们心中对“版权”和“专利”还没有任何概念。

新出的工艺和发明,只要不太复杂,就会被迅速传播开,甚至销量很好的商品,市场上也很快会出现仿冒。

就像长安张嫂做的“白玉豆腐”,面世没多久,满城就都是周王李家的“白玉豆腐”了。若不是因为张嫂坚持用山泉水,用最好的材料,再加上明远指点她的饥饿营销,张家白玉豆腐也很难打出那样大的名气。

这种“学习”,固然有助于加速传播新发明和新工艺,但对“原创者”的积极性,也是不小的打击。

所以,当务之急便是让“正版书”在士林与百姓心目中确立地位。然后再推动官方机构,保护版权和知识产权。

该怎么做呢?

明远正在思索,那边苏轼已经起身。

他整了整衣冠,向明远与种建中拱了拱手,道:“今日有缘,认识两位横渠弟子,是苏轼之幸。然而某亦有别务,不能久留,就此别过了。”

苏轼原本是想偷偷溜过来看看昨日批出去的琼林苑南岸是不是会影响到对面的琼林宴,没想到竟然能交上朋友。但今日毕竟是琼林宴的大日子,他也不能再待了。

明远却马上跳起来,大声问:“苏公,那些盗印书……若是我有办法呢?”

苏轼回头,故意拉长脸,道:“明小友这都将某那本《南行集》翻遍了,难道还不该帮某想想办法吗?”

明远:……也对!

苏轼却原形毕露哈哈一声大笑,摇摇手道:“小友莫怪,那些盗印,某也想禁绝其版,然而一直苦无良方。明小友若是能想到什么办法,苏某人自然是乐见的。”

他小心翼翼地探头到帐幔之外,看了看附近没人,这才冲明远和种建中扬扬手,准备离开。

明远着急:“苏公,我该去哪里找你?……开封府衙吗?”

苏轼笑着回头:“你知道去哪里找我的。”

接着人影一闪,已经从帐幔之间走出去了。

明远一怔,突然反应过来:“知道了,去‘洗面汤’的地方。”

苏轼会去那间“洗面汤”小店洗脸刷牙修面外加吃早餐。

明远这边有把握了,种建中却对明远的心思茫然不知,问:“小远,你有什么办法让汴京的百姓不去买那盗印的书籍?”

明远想了想,说:“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先试试成不成再说。”

他扭头看看史尚。

这个“百事通”管家马上就知道在这件事上明远要用他,非常机灵地上前一步等候吩咐。

谁知明远却笑着摇头:“这事不急。今天到此,一是为踏青,二是庆贺种师兄终于得到了差遣。”

“从明日起,种师兄就要忙差事了。今日这大好春光,当然不能就此错过。”

他赶紧又斟一杯羊羔酒,向种建中举杯:“彝叔兄,请!”

种建中狐疑地看看兴致盎然的明远:怎么这家伙这么高兴呢?

他突然想到,明日自己去上衙,这小家伙……是不是就没人管了?

明远:啊对对对,从明日起就没人管着我花钱了!

离开琼林苑的时候,明远找来史尚,低声吩咐一二。史尚便去了。

第二天这位“百事通”管家前来回报:“明小郎君,城中的刻印坊都一一问过了,没有一家的店东是愿意出让的。”

明远倒是没想到这个结果,惊讶地问:“汴京城里的刻印坊……生意都很好吗?”

为啥这流程走起来和长安那么不一样呢?

史尚笑着道:“确实……都还可以。就算是有些刻印坊盈利不大,但也多半是祖产,轻易不愿卖掉的。”

明远一时便起了好奇心,告诉史尚:“我和你一起去街面上看看,你指点我哪些是刻印坊印制的。”

史尚当仁不让。两人便在汴京街头上走了一圈。

明远看到史尚指点给他看的东西时惊呆了:“小广告?”

史尚挠挠头:“这叫小广告吗?”

他随即释然:“郎君来自关西,不同的物事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这事也是常有的。”

“本地管这叫‘仿单’,通常是夹在货品里一起送出来的。”

明远看着他手中的那张“仿单”,只见最上方印着一行大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一个“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计”,这是在为购货者指明方向了①。

再向下看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